高中语文:论述文“先论述后归纳”结构模式.doc

高中语文:论述文“先论述后归纳”结构模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述文“先论述后归纳”结构模式 文/郭青松 对于考场论述文而言,大多喜欢把论点放在开头,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其基本结构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全文。这样做当然有其好处,但正如“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一样,读者看惯了一种形式,慢慢就没有了新鲜感;结论先行,然后再论证,这种“演绎式”的论述文的魅力就会降低了。本文提供另外一种“归纳式”的论述文写作模式,也就是不先提出论点,而是先论述,到文章最后再得出结论,提出论点。具体可以分为这样几步来写。 名言诗词警句引路奠定基调 名言、警句、俗语、诗词、歌词等等,都属于权威性的“事理论据”。这些名言警句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富有启发性。对于论述文而言,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 文采美、 文化含量,可以恰当引用一些 名人名言。在 议论文,引用名人名言作为 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 观点,以 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一般来说, 文章 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达到提纲挈领、总领 全篇、引人入胜、丰富文章内容等作用。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是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高尔基除了说开头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之外,又说了开头的任务,就是“定调”,由于引用的名言警句所包含的道理与文章结尾总结归纳出的论点是间接或直接相关的,所以,开头引用名言警句实际上是在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 孙绍振说:“引用这些名言的作者的任务是将其消化,使其转化为自己的,起码应该将其以内在逻辑贯通起来。”所以,开头引用名言警句之后,还需要围绕事先确定好的论点展开简要的评述,而不是简单的名言警句堆砌。比如,一篇题为《请抓紧您的“篮子”》作文的中心论点是——要认准目标,专注、认真地做好一件事,但开头这样写: 早在2000多年前,犹太人的祖先在其著作《塔木德》中就劝导大家,要把自己的财产一分为三,分别放在实业、现金和房地产中。(间接引用名言)一直以来,这一劝告被奉为“圭皋”。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将自己的财产过于集中在某一资产类别,那么投资者将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对名言做简要评述)“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直接引用名言)必须承认,这句话有它的道理。不管是投资,还是做其他的事情,都应该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对名言做简要评述) 二、古今中外事例平面夹叙夹议 名言警句属于事理论据,开头引用只是为了引出下文。所以,接下来还需要事实论据作为补充,这样才能为结尾归纳出论点、得出全文的结论做好铺垫。事实胜于雄辩,在引用名言警句之后,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大量的古今事例作为论据,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夹叙夹议。 对于论述文而言,重点当然在“论述”,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所以,一方面,用古今中外的事例作为论据,能极大地增强论证的力度。但叙例的目的是为了议论,所以要以叙例为辅,以议论为主。议论的时候可以先“就事论事”——针对所叙的事例进行点评,然后“由此及彼”——由“这一事例”说到其他同类现象,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评述。 三、文意递进夹叙夹议 如果说第二步的古今中外事例的列举及评议属于同一个层面上的“平面论述”的话,那么这一步则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展开论述。比如,上一步是从个人展开论述的,到了这一步则从集体、国家层面来夹叙夹议。例如:“个人如此,国家亦然……”;“物质生活中要求这样,精神生活中更要如此”;“作为个体需要这样做,作为集体则更需要这样做”“对待陌生的‘读者’需要这样,对待自己生活中的‘亲密读者’更需要这样做!”用这些过渡句表明,与上一部分相比,这一部分的论述更深入一层,从而论证了某一道理的“普遍适用性”。 四、呼应开头,总结得出结论 有了前面的论证过程做铺垫,到结尾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了。至于如何自然地提出论点,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是“呼应式”的——再次引用名言警句,顺势得出论点;可以是“呼告式”的——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论点,发出呼告倡议,把观点加到寄语与号召中去,使读者产生更强烈的共鸣,例如:让我们一起……请大家不要……等等。可以是“抒情式”的——在议论文的结尾处增加语句上的修辞,增加个人在观点持有上的情感表达,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有气势,令读者印象更深刻。 【模拟题及佳作鉴赏】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要懂得知足,知足常乐,要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有人说,不知足才是向上的动力,从个人到国家,唯有不知足,才能不断进步。当今社会,一边是“佛系青年”“丧文化”流行,一方面“996”工作模式大行其道,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呢?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别把“知足”当作懒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