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端午节俗的历史演变
节日是一个卫生和福利节日。它不仅是一个庆祝伟大诗人屈原的诞生的纪念性节日,也是一个庆祝这位伟大诗人屈原的诞生的纪念性节日。
端午节是一个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节日。它起源于中国, 从汉、魏以来就盛行于大江南北, 后来又传播到亚洲的多个国家, 如越南、朝鲜、韩国、日本。端午节俗活动不仅应该看做中华文明的若干要素的荟萃, 而且应该看做亚洲传统的一个标志。
端午节对于现在的很多城里人来说只是一个吃粽子的日子, 而它本来却是一个全民参与、活动项目众多、内含极其丰富的重要节期。最近, 韩国对端午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激发了我们对于自己的民族节日习俗的自觉意识。我们在梳理我国历史悠久的端午民俗活动的过程之中认识到, 传统的端午民俗对于我们今天的民族文化建设仍然具有宝贵的价值。
一、 端阳节与姜片的节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等。
“端午”之名源于中国先秦就已经成熟的关于天文历法的科学体系。端午节本是午月午日节, 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 所以也叫重午节:午月为斗柄指午之月, 即农历五月;午日即农历五月十二支纪日的第一个午日。据黄石考证, 自先秦至两汉, 端午的日子每年变动, 随干支纪日而定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 端午之名由此而生, 即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之谓;大约魏晋以后, 由于用干支表示的节日不便记忆, 形成代之以数字日期的趋势。于是, 上巳定在三月三日, 端午定在五月五日, 而端“五”大约也在此时起来代替较古的端“午”。(1)后来端午一般就固定在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在许多地方又称为端阳节。可是, 从起源来说, 端阳节应该是源于夏至。(2)端阳者, 阳气之端点也。这就是说, 端阳是阳气盛极, 阴气即将回升之义, 这个转折点就是夏至。夏至是一年阳气最盛、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日是中气 (一般在中旬) , 但是, 阴历日期并不固定, 我们推测民间把它转换为端阳节来过, 节庆固定在五月十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端午节和夏至节并行于世, 同时, 两者的习俗逐渐合流。《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 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 以栗枣灰汁煮, 令熟, 节日啖。”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节日食粽。”从这两条文献可知, 粽子本是夏至节的食物, 却被初五的端午节借用。当端午节和夏至节的节俗没有根本差别的时候, 民间出现了两种结果:其一, 人们只在初五过节, 月中、月末没有活动;其二, 人们把本来意义上的端午节和夏至意义上的端阳节合成一个系列, 把五月初五定为小端午 (或小端阳) , 把五月十五 (或五月二十五) 定为大端午 (或大端阳) , 各地、各户根据情况 (如避开农忙、联村赛龙舟所需要的天数) 选定一个端阳安排节俗活动。近世长江南北的许多地区把五月初五定为小端午 (或小端阳) , 把五月十五定为大端午 (或大端阳) ;少数地区把五月二十五定为大端午。(1)在湖北长阳, 初五称为头端阳, 十五称为大端阳, 二十五称为末端阳。这种大小端阳节的系统化是古端午和夏至的节俗混合之后用系列的方式重新整合的结果。如此一来, 这个节被称为“五月节”就名副其实了。
端午节又称为天中节, 其原因是此节的正时是午时, 日在中天。黄石的研究认为, 午在八卦上为离为火, 太阳的威力走到午的方位才登峰造极, 所以此节的每一时间层次都是午, 定在午月午日午时, 日在中天, 阳气达到极点。(2)
此外, 端午节有时还称为浴兰节、蒲节、女儿节。浴兰节:吴自牧《梦粱录》说, “五日重五节, 又曰浴兰令节。”因为古代有在这一日用兰草水沐浴的风习, 所以这么称呼。五月又称蒲月, 端五则称蒲节。这是因为五月菖蒲成熟, 而端五又有悬蒲于门首、或以菖蒲浸制药酒饮用之俗。女儿节:明代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记曰:“五月女儿节, 系端午索, 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 饰小闺女, 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 因呼为女儿节。”
二、 节约是节:关于克氏神道的启示
节日习俗通常都伴随着传说对它们的解释。关于端午节的起源, 中国各地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些解释性的传说, 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端午节起源于屈原的说法。这个说法早在东汉末年就被记录下来了,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末应劭《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 辟兵及鬼, 令人不病温 (瘟) , 亦因屈原。”这是说端午缠挂各种端午索的习俗起源于屈原。时代稍后的文字记录提到竞渡起源于屈原, 如《北堂书钞》卷一三七引晋代葛洪《抱朴子》外篇佚文说:“屈原投汨罗之日, 人并命舟楫以迎之, 至今以为竞渡。或以水车为之, 谓之飞凫;亦曰水马。州将士庶悉观临之。”再略微往后一点, 南朝吴均《续齐谐记》提到粽子起源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