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通览》版本考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都通览》版本考述 一、 川域、配套诸县志的整理 地理编年史是政党的全部历史,其管理、教育和历史遗迹的功能是其他文献难以替代的。我国地方志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成书的《禹贡》, 宋元以来得到充分发展。旧地方志现存不下八千五百多部, 在古籍中所占比重相当大。受多种条件限制, 地方志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如资料错讹, 行文错误, 刻写模糊等, 因此旧地方志的整理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地方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标志。梁寒冰说:“我建议将现存的八千多种地方志按地区编成目录提要, 如能有选择地分门类地把它整理出来, 不仅有利于历史研究, 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目前旧地方志整理虽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如漏改、错改、断句错误等。如何有效整理旧地方志, 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们就此问题作了不少深入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 如陈明猷《全面整理和利用旧地方志》 (《宁夏大学学报》, 1982年第2期) 、任关华《也谈地方志整理工作》 (《图书馆杂志》, 1984年第2期) 、张世民《旧志整理应当注意的地方志的整理问题》, 这些多从理论上、宏观上讨论了旧地方志的整理,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以《成都通览》为考据, 讨论旧方志整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启示。 川域一带民俗文化颇丰, “盐工号子”就是其例,《成都通览》为川域民俗记载著作, 反映了清末成都社会的全貌和重大变化, 是研究近代成都民俗、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材料。该著为清末傅崇矩编著的地方志, 1909年写成, 凡三十余万言。最早版本为通俗报社本 (后简称通俗本) , 手写石印, 不分卷, 共八册, 竖排、繁体、无标点。该本漫漶之处不少, 错讹之文很多, 目录与正文也多有不符。作者《前言》:“急于出书, 亥豕鲁鱼, 抄胥者不无遗误。”1987年, 巴蜀书社出版排印本 (后简称巴蜀本) , 该本分上下册, 加标点、并改为横排、简体。该本整理工作稍显粗糙, 错讹不少。2006年, 成都时代出版社重出排印本 (后简称时代本) , 该本将内容顺序作了不少调整, 错讹更多。因此做好《成都通览》的整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它既有利于近代成都社会文化研究, 也对其他地方志的整理具有借鉴作用。 第一, 不必改而改 地方志均有方言志部分, 行文也杂用方言。方言多有音无字, 人们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而选择不同的书写方式。研究方言俗体, 对理解词义和探索语源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不应草率改动。巴蜀本《前言》:“对当时坊间通行的俗字、方音字保留原貌。”这个原则无疑是对的, 但实际整理中, 却有被当作错字而径改的。 “毛斯-厕房也” (《成都通览·土语方言》, 后只列子目录名) 。“毛斯”, 巴蜀本改为“茅斯”。旧时厕所多用茅草盖顶。《昭通方言疏证》 (1756) :“昭人谓厕所曰‘毛厮’。‘毛’当作‘茅’, 谓以其茅苇之蜀为之。”故改作“茅”是没有问题的。但川人习惯上多写作“毛厮”。《跻春台·双血衣》:“丢卡中无亲人把钱讲断, 将你儿放毛厮臭得难堪。”《蜀籁》卷二:“吃矢的狗离不得毛厮。”又卷四:“屎胀了才来挖毛厮。”《重方方言词解》:“ (厕所) 俗也用‘毛’字, 更显其小、陋。”故“毛”不必改。 “夸答婆-骂人之名词” (《土语方言》) 。指说话唠叨、啰嗦的人。“夸答婆”, 巴蜀本改作“刮答婆”。“夸答”、“刮答”, 均是记音。雷汉卿:“在方言中‘瓜答’形容敲击、拍打的声音, 可作动词, 本无定字。……也可以形容人用嘴唇说话时发出的声音, ……, 说话时嘴皮相碰即是‘瓜打’。” (P194)也写作“刮达”。艾芜《南行记·我的旅伴》:“谁叫你刮达刮达的, 人家心里不好过, 还听你那些蠢话!”故“夸答”亦不必改。 “打-匾”《江湖言词·人事类》。“匾”, 巴蜀本改作“扁”。“匾”、“扁”均与“打”无关, 本字当作“揙”。《说文·手部》:“揙, 抚也。”王筠《说文句读》卷二十三:“今本皆作搏也。”《玉篇·手部》:“揙, 搏也, 击也。”民国十四年《重修彭山县志·方言》:“相搏曰揙, 音扁。”江湖话具有隐秘性, “揙”多作“匾”。《新刻江湖刻要·人事类》 (后简称《新刻》) :“相打曰闹匾”、“打官司曰匾孤舟”, 又《生死类》:“打死, 匾川。”故“匾”当不能改。 第二, 本无误而误 地方志内容广博, 整理者若对内容不熟悉, 整理工作中往往多会出现本无误而误的问题。具体到《成都通览》, 主要体现在《江湖言词》部分。整理者若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积累, 并能充分参考江湖类书, 认真核对, 此类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多称男妓为“兔”。《品花宝鉴》十八:“少年时丰姿美秀, 人所钟爱, 凿开混沌, 两阳相交, 人说是‘兔’。”季学原:“因兔子雌雄难辨, ……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