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多螺旋模式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技术创新的多螺旋模式研究 ? ?   回归制造,重构制造业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当前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在冲击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为世人敲响警钟:实体经济依旧是当前一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回顾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一国若能掌握制造业领先技术,率先实行产业转型升级,就能引领时代发展,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获取话语权地位,反之则陷入衰退陷阱。以美国为例,其制造业曾长期稳居全球首位,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源动力,并凭借制造业在全球化经济深化的过程中所构筑的产业竞争力优势,逐步形成全球经济霸主的地位。然而随着全球产业转移浪潮愈演愈烈,美国本土制造业逐渐萎缩,转而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使得其制造业产业加速衰退,产品竞争优势不断萎缩。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其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23.16%下滑至2009年20.21%。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更让美国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弊端显露无疑。重整本国制造业的紧迫性日益凸显,美国政府也随之提出一系列产业复兴计划,例如2012年“美国制造创新网络”计划(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正式启动。与此同时,欧洲“未来工厂计划”、德国工业4.0计划和日本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等制造业创新发展计划付诸实施。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实施,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构筑产业竞争力优势,成为当前社会的讨论热点。可见,制造业创新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共识和大势。   当前众多制造业创新发展模式中,以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模式较为完善、规范,较具借鉴意义。为此,本文试图对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模式进行梳理和提炼,为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借鉴。   一 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主要源于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理论①和三螺旋(Triple Helix)理论。②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实质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科学技术的产生者、转化者、使用者和政府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技术进步的有效共享、产业化应用和良性循坏的全社会范围内的创新生态系统,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企业、大学和政府机构之间围绕着科技发展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创新体系。③   三螺旋理论则在前者基础上提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具体范式。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科技学院教授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提出官、产、学三螺旋理论,分析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三者根据市场要求而联结起来,形成交互影响的三螺旋关系。政府凭借自身特殊职能,制定各种行政、法律等政策,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实时更新系统内的知识与技术,使创新活动更加切合当前社会的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具有较强的创新需求,对市场需求反应迅速,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创新成果通过产业转化为经济绩效,产业可获取投资回报、技术溢出、人才输入、产业升级,甚至还可扩展新产业集群和新市场。大学拥有大量的原创性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储备、完整的实验室人员配备和技术设备,能够承担大部分基础性研究;同时,大学的教育资源能够为社会培养科研人才和创业人才,为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将自身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创办新兴科技型企业。   在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包括:通过建立国家创新评价体系,对一国的国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④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威廉姆斯·H.A.约翰逊(William H.A.Johnson)⑤通过指标评价方法,对中国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创新体系进行指标化对比分析。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戴维·C.莫厄里(David C.Mowery)⑥分析纳米技术与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在制造业创新中心研究方面,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莫妮卡·埃利奥特(Monica Elliott)⑦指出,通过政府介入和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不再满足于仅关注如何提高单一产品附加值,同时更能从整个产业生态角度进行技术创新,推动本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ociety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s)行业战略总监黛比·霍尔顿(Debbie Holton)⑧和比尔·凯尼格(Bill Koenig)⑨认为,制造业创新中心将企业和学校、科研机构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当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与市场实际需求匹配,为制造商、企业家、

文档评论(0)

布丁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重庆微铭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浙江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05191485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