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祚荣震国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祚荣震国考 大佐荣政权的国民名称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民族名称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对该民族及其国籍的定义关系到确定家族和政治权力的领域。学界在回答这些问题时, 总是把族称和国号混为一谈, 把本来的族称说成了国号, 把本来的国号说成了俗称, 从而使问题显得非常纷乱。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 “蚤”在四库全书的出现情况 史称“勿吉”和“”是分别出现于北魏和隋唐时的族称, 如《四库全书总目》卷68说:“在元魏为勿吉, 在隋唐为” (p.119), 学界对此也持同样的观点, 同时多认为“靺羯”是“”的误写。但我在搜检查阅了大量文献后, 发现它们是大体同时出现于北魏的族称, “靺羯”也不是“”的误写。为了清楚起见, 我对四库全书中的“靺羯”及它所由出现的史书中的“”和“勿吉”两个名称作了相应的统计, 具体如下 (见下页表格) : 四库中“靺羯”的出现次数为36, 涉及史书20种。在这20种史书中, 除《唐六典》《张燕公集》《文苑英华》《通鉴总类》《证类本草》《太平御览》《水心集》《书蔡氏传旁通》之外, “靺”一词在其他12种史书中出现了143次;“勿吉”在《北齐书》《北史》《通典》《新五代史》《通志》《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书蔡氏传旁通》等9种史书中出现了113次。 二、 “不吉”和“龙”是朝鲜统治者对“人”的蔑视 三、 “”是一个没有国家名称的家庭由来 四、 关于“振国”的误写 从上表统计可以看出, “振国”这个称号在史部和子部中, 只出现了5次, 而“震国”则达16次之多。 从两个名称在史书中出现的频度、武则天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的事实及历史上出现的先例来分析, “震国”是大祚荣所建政权的国号, “振国”是“震国”的误写。朝鲜有学者对“振国”望文生义的解释, 是不顾历史事实的凭空发挥。 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 到底给唐王朝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张碧波先生认为, 是“接受唐朝的册封”, 更进一步说:“这也为后来的更高一级的册封———渤海郡王奠定了基础”。张先生的观点是在缺乏对以前历史事实考察的情况下, 得出的一个错误判断。可以肯定地说, 大祚荣立国号为“震国”, 意思很清楚, 是要背离唐朝。中国古代凡以封号作为国号者, 莫不是对所由册封王朝的背叛, 汉王刘邦背叛项羽, 隋国公杨坚背叛北周, 唐国公李渊背叛隋朝, 等等。这些例子不胜枚举。所以, 大祚荣以“震国”为国号, 给唐朝带来的不是惊喜, 而是担忧, 故有唐联合黑水和新罗, 南北挟制渤海的外交举措。 五、 从大工国的起源来看,大谟荣大朝有针对是有机的经济群体的或几种民族间的地位,且 唐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这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史书也多载此事, 如《图书编·渤海》谓“唐封为渤海郡王”。为什么要封为“渤海郡王”呢?何光岳、张碧波诸先生早就做过深入探讨。何先生说:“唐之封其为渤海国, 因其祖先大庭氏原乃居于山东高苑及河北河间一带, 为汉、刘宋时渤海郡之地, 故封大祚荣为渤海国 (郡) 王, 以崇其祖先之地望。” (p.424)张先生也表达了基本相同的观点。何、张的结论也文献有征。《通鉴》卷210注引《风俗通义·大条氏》云:“盖东夷之有大姓, 尚矣。”《路史·大庭氏》谓:“后有大氏、大庭氏。大填为黄帝师, 大山稽为黄帝司徒。唐代勃海尚其世也。”可见, “大”是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的姓氏, 且其地望就在渤海郡。从大祚荣父“乞乞仲象”的姓氏分析, 大祚荣之姓“大”, 有可能是冒姓。而称其族众为“渤海”或“渤海”, 是把“先世”的地望和族称联系在了一起, 其实也是一种假托。他之所以这样做, 是为了增强号召力, 壮大力量。这种事例, 在古代也是俯首可拾, 不可胜举。 金毓黻先生认为, “乞乞仲象本与乞四比羽同族, 而仲象附于契丹, 官大舍利, 其子祚荣遂以大为氏, 非其固有之姓也” (p.613)。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先生认为, “大祚荣当乞乞死时, 为统御军之他一首领, 二人无父子之关系, 亦非同人异名者也” (p.24)。我不敢苟同津田先生的观点。二者姓氏确实不同, 但称“渤海”“渤海”是建国前后之事。大祚荣冒姓“大”和假托“渤海”之后, 当然就不一样了, 但不能以此否定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 唐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其实是顺水推舟, 承认了大祚荣建立政权的既成事实, 但也是一种非常无奈的政治选择。唐朝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纳入羁縻统治圈。 “渤海”充其量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称号, 说它是国号, 是把“族称”和“国号”混为一谈了。不可否认, 在中国、朝鲜和日本史书中, 有称“渤海国”的情形。如《旧唐书·宪宗下》谓:“ (元和) 八年春正月乙卯朔庚午, 册大言义为渤海国王, 授秘书监、忽汗州都督。”《三国遗事··渤海》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