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医对糖尿病性脱疽病机及治疗的认识.docxVIP

中医对糖尿病性脱疽病机及治疗的认识.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对糖尿病性脱疽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中医长期以来一直对周围血管疾病进行了了解和讨论。例如,“脱离”、“脱离骨痉挛”和“离开骨痉挛”的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各种动脉狭窄或狭窄导致的脚趾(指)损伤坏死疾病,包括血栓形成和静脉阻塞性脉管炎、动脉阻塞性脉管炎和糖尿病性坏疽。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在治疗上不断有所发现、创新, 为治疗外科动脉性疾病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至今一些治疗方法仍为临床所用。本文将脱疽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的中医文献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该病提供文献基础。 1 从脱疽到中医认识 脱疽, 又称“脱骨疽”, 俗称“十指零落”。 有关脱疽的记载, 最早见于《内经》, 当时名为“脱痈”。《灵枢·痈疽篇》谓:“发于足指, 名曰脱疽。其状赤黑, 死不治;不赤黑, 不死。不衰, 急斩之, 不则死矣。”这对脱疽后期腐烂、坏死、发黑的症状特点, 以及预后判断、治疗方法的描述颇为准确。至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卷十一·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 及南北朝时代我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卷四·黄父痈疽论》中均改名为脱疽。到了唐代, 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疮疽篇》中对本病的记载、论述与《内经》相同, 王焘的《外台秘要·卷二十四》在此基础上提出“……其状赤黑, 死不疗, 不赤黑可疗, 疗不衰, 急斩去之得活, 不去者死”, 说明对脱疽“不赤黑者”有了治疗方法, 只在治疗无效时才采用手术截肢。宋元时期的外科专著如《外科精要》、《卫生宝书》、《外科精义》及一些大型方书中均未提及“脱疽”病名, 但其症状散见在其它病名中。如宋代窦汉卿辑的《窦氏外科全书·卷二·附甲背发说》有:“甲背发, 此症由消渴之症发于手足指, 名曰脱疽, 其状赤紫者死, 不赤者可治。”表明此时对糖尿病引起的脱疽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到了明代, 中医对脱疽的认识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明代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卷六·脱疽》谓:“足之大趾次趾, 或足溃而脱, 故名脱疽。”;陈文治的《外科选粹·卷五·足疡》载:“脱疽发手足趾, 溃则自脱, 故名脱疽”;汪机的《外科理例·卷六》记载了15例脱疽病案, 如:“一膏梁年逾五十亦患此, 色紫黑, 脚火欣痛。……喜其饮食如故, 动息自宁, 为疮善症。……次年忽发渴, 服生津等药愈盛, 用八味丸而愈”。从其描述的症状来看, 此是比较典型的糖尿病伴发脱疽者。此后不久, 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卷二·脱疽论》从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各方面对脱疽做了详细论述:“夫脱疽者, 外腐而内坏也, 此因平昔厚味膏梁熏蒸脏腑, 丹石补药消烁肾水, 房劳过度, 气竭精伤”。从病因膏梁厚味在前, 以及症状迅速发泡溃烂等来看, 正是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坏疽的形象描述。此书是记载“脱疽”最详细、最重要的著作。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外科钤·脱疽》篇中也记载了薛己对此病的论述。清代, 祖国医学对脉管疾病的认识更为进步。如祁坤的《外科大成·卷二·足部》云:“脱疽, 生于足大趾, 亦生手大指, 初起黄泡, 次如煮熟红枣, 久则黑气浸漫, 相传五指……不紫黑者生, 未过节者可治, 若黑漫五指, 上传足趺, 形枯筋烂, 疼痛气秽者死”。鲍相敖《验方新编·卷二·手部》云:“此症生手足各指……或生指头, 或生指节、指缝。初生或白色, 痛极;或如粟米, 起一黄泡, 其皮或如者熟红枣, 黑色不退, 久则溃烂, 节节脱落, 延至手足背, 腐烂黑陷, 痛不可忍。”马培之的《医略存真》云:“有湿热为患者, 有感瘟疫毒疠之气而成者……又或严寒涉水, 气血冰凝, 积久寒化为热, 始则足指木冷, 继现红紫之色, 足跗肿热, 足指仍冷, 皮肉筋骨俱死, 节缝渐次裂开, 污水渗流, 筋断骨离而脱。”从其病因症状来看, 此是对典型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具体描述。此外, 顾世澄的《疡医大全·卷二十七·足踝部》脱疽篇对历代医家有关脱疽的认识进行了总结论述。从上可见, 明清以来有关“脱疽”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古代医学家对“脱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对其临床症状的描述, 与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等动脉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 但古代医学著作记载病名常因时代、地域、认识角度的不同, 显得繁杂而不统一, 加上历史上中医外科各流派的影响, 使得病名的混乱现象相当明显。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卷》云:“惟足大指患之为脱疽, 其余足指患之曰敦疽, 易治”;明代汪机《外科理例·卷六》云:“丁生手足, 或足溃而自脱, 故名脱疽;有发于手指者, 名蛀节”;明代《东医宝鉴·杂病篇之八·痈宜下》称此“脱骨疔”;也有称“蜣螂蛀” (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三·膊臂手三部证治》) 、“手足甲疽” (

文档评论(0)

186****66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