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山口拉氏海侵的地壳结构
九州-罗马西亚海岸是位于菲律宾海盆中部的一个正地形单元。它从西到东,分为西菲律宾海岸和东九西自治区海岸。北,它从南海海沟向日本半岛延伸。该海脊在地貌上可分为北段的九州海脊和南段的帕劳海脊,全长约2 750 km,宽约90 km。南北两段海脊的连续性好,脊顶水深达3 700~4 000 m,中段是断续的海山,脊顶水深下达5 000 m。海脊东侧较陡,坡脚常为凹地,水深可达4 000~5 000 m。西侧较缓,水深可达5 000 m。
九州-帕劳海脊的地壳结构及构造演化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1)向北俯冲到日本南海海槽之下的九州-帕劳海脊,在地震学意义上即是地震的发震体又是地震的防震坝;2)东西菲律宾海盆,在洋壳年龄、构造演化以及地形地貌上存在很大差异,九州-帕劳海脊恰为东西海盆的分界线;3)九州-帕劳海脊是弧后扩张的产物,对研究洋内岛弧的形成演化具有指示意义;4)尤其是日本政府2009年提出冲之鸟礁海域外大陆架划界案以来,九州-帕劳海脊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九州-帕劳海脊被普遍认为是老伊豆-小笠原岛弧的残留弧。Takahashi等利用1992年Hakuho-maru,Tansei-maru和Kaiko No.5调查船所得的多道和OBS数据,得到了伊豆-小笠原岛弧处3层的地壳结构。Nishizawa等的研究得到的伊豆-小笠原岛弧P波波速模型是3层的地壳模型。Kodaira等通过广角地震探测,反驳了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的地壳厚度沿其走向基本无变化这一观点。九州-帕劳海脊的研究开始较晚,研究程度较低,Ishihara等对南北部地壳结构做出了总结。Nishizawa 等利用海底地震数据对15°~21°N的九州-帕劳海脊段地壳进行了研究。国内而言,李常珍等对九州-帕劳海脊的地形地貌加以了研究描述,许浚远等通过盆地机制的研究,分析菲律宾海板块的演化,少量的涉及到了九州-帕劳海脊的形成,台湾李昭兴等对于九州帕劳海脊有过较为详细的研究。尽管前人对九州-帕劳海脊地区做出了许多研究,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解决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和九州-帕劳海脊的部分海脊段的地壳结构和演化过程,缺乏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且对九州-帕劳海脊和西马里亚纳岛弧演化过程对比的相关研究也甚少。九州-帕劳海脊地区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力度远不够,缺乏大量的地震剖面以及其他的地球物理资料,尤其是海脊的南段。正是由于九州-帕劳海脊复杂的构造背景、数据资料不充足、缺乏系统研究等原因,九州-帕劳海脊尚有一些科学疑点有待我们去解决:1)为什么九州-帕劳海脊能从老的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岛弧上完全裂离出,但西马里亚纳岛弧只能部分裂离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在23° N左右(图1,Kpr20,Kpr5和Kpr26剖面来自Nishizawa等,a和b剖面来自Haraguchi等)就已经停止了裂离;2)为什么九州-帕劳海脊的中段的地壳特征会沿着走向发生巨大的变化,是否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构造演化(四国和帕里维希拉海盆的渐进式扩张)过程存在的联系;3)九州-帕拉海脊的地壳起源、演化过程。本研究重在理清整条九州-帕拉海脊的地壳结构的特征,形成演化及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与九州-帕劳海脊的亲缘关系。
1 菲律宾板块晚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的主要地球动力来源
九州-帕劳海脊的构造演化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演化密切相关。菲律宾海板块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图1),其周缘均为俯冲板块边界,包括东侧与东北侧的伊豆-小笠原及马里亚纳海沟,西侧和西南侧的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沟,南侧的雅浦与帛琉海沟。板块之上发育了西菲律宾海盆,四国盆地,帕里维西拉海盆,九州-帕劳海脊,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奄美海台,大东洋脊以及伊豆-小笠原海沟等地形地貌。整体而言菲律宾海海底地形复杂,各种地形形态俱全。近来根据海洋钻探,古地磁证据的研究,普遍认为菲律宾海板块的形成演化概括为旋转-后退-弧后扩张模式。
菲律宾海板块晚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的主要地球动力来源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如图2所示,65~45 Ma期间菲律宾板块以中央断裂带为扩张中心,西菲律宾海盆发生近南北向海底扩张。大量古地磁条带提供了古东西向扩张中心存在的证据,而中央海盆断裂带、冲大东海岭、大东海岭及奄美海台等一系列NWW-SEE至近SE向构造带则是此扩张带存在的构造地貌证据。在距今43 Ma左右,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由NNW向(相对于热点运动方向)变为NWW向,由于俯冲板块方向的改变,使得太平洋板块西缘的走滑带被转变成了俯冲带,并伴随着强烈的弧后岩浆活动,形成了老的伊豆-小笠原岛弧。在29 Ma左右菲律宾海板块开始向西北运动(3.5 cm/a),并发生顺时针旋转。伊豆-小笠原-玛里亚纳海沟向东后退,四国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