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聊斋志异》华人英译之嚆矢
《中国杂志》所刊译文研究
? 
? 
刘 岚
(河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上都独具特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读者与研究者,也通过不同语种的译介蜚声海外,特别是其英语译本数量众多,影响广泛。《聊斋志异》进入英语世界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美国传教士、外交官卫三畏[1](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与德国传教士郭实腊[2](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1803—1851)都译介过《聊斋志异》故事。其后百余年,《聊斋志异》各种英语译本相继出现,逐渐在英语世界走向经典化。
随着学者们的不断梳理,《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逐渐清晰,如王丽娜对《聊斋志异》英语译文和译本的梳理[3],何敏(2009)对《聊斋志异》文化接受国译者译本和文化输出国译者译本的梳理[4],以及朱振武、杨世祥对建国后的《聊斋志异》英译本[5]69-80、李海军等对《聊斋志异》英语译介[6]所作的历时描述等,挖掘了《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得以经典化的成因。随着对《聊斋志异》译介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个案研究揭示出不同身份的译者对《聊斋志异》文本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操纵,如对翟理斯译本[7]、郭实腊译本[2]、卫三畏译本[1]以及张心沧译本的研究[8]等。在这些个案研究中,有一个译介版本从未被涉及,而在对译本的历时梳理中,对该版本的描述也非常简略,且30年来一再被以讹传讹。这就是1933年刊登在《中国杂志》上潘子延所译的《聊斋志异》英语译文。
一、缘起:对《中国杂志》所刊《聊斋志异》英译情况的误读
首先,有必要了解清楚该英语译文被一再误读的始末。一般认为,潘子延于1933年在《中国杂志》上英译了《聊斋志异》中的《马介甫》一篇。王丽娜在总结《聊斋志异》的外文译本时提到“潘子延翻译的《聊斋志异》的单篇英译文《吼叫的妻子》(A Crow Wife)即《马介甫》,载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杂志》(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1933 年第十八期”[3]260。据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第2版),“crow”一词作名词主要有“乌鸦”“鸡鸣声”“(婴儿)的欢叫声”等意思,或带有贬义色彩,意为“丑女;(老)妇人”;作动词则表示“(雄鸡)啼叫”“(婴儿)欢叫”“(因胜利而)欢呼”或“夸口、自夸”[9]40,并没有表示“(人)吼叫”的意思。因此将“A Crow Wife”译作“吼叫的妻子”,在语言层面上并不成立。这一说法出自何处,是转引或是作者基于自译的猜测,不得而知。很有可能是依据“crow”有“丑女;老妇”“啼叫”等意思,将其理解为“悍妻”,并将之与表现“悍妻”主题的《聊斋》故事《马介甫》联系起来。何敏延续了这一说法,对此译文描述道:“1933年,英国人潘子延(Pan,Tze-yan)翻译了《聊斋志异》的《吼叫的妻子》(A Crow Wife)。”[10]46将译者潘子延的国籍误定为英国。
对于“吼叫的妻子”的译法,多数学者并没有继续采用,但多数还是肯定了“马介甫”一说。马祖毅、任荣珍的《汉籍外译史》在提到汉籍外译的国人译者时曾记:“潘子延(1923—1941)也英译过《聊斋志异》的单篇《马介甫》。”[11]703此处虽给出了潘子延的生卒年份,但认为潘子延生于1923年,令人生疑,因为其不大可能在10岁时(1933年)甚至更早之前发表大量译文。吴永昇、郑锦怀肯定了潘子延翻译《马介甫》的说法,对译文进行了补充说明,介绍了译者身份,称“目前所见,这是中国本土译者完成的聊斋故事的第一种英译版本。我们无法查知潘子延的具体生平,仅知道他是上海邮政局职员”[12]74。李海军指出:“1933年,潘子延在上海出版的《中国科学美术杂志》(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第十八期上发表了《马介甫》的英译文,拉开了华人学者和翻译家英译《聊斋志异》的序幕。”[13]107这些评价,肯定了潘子延《聊斋》英译的贡献,进一步确定了译者身份。
关于这一英译版本的情况也有不同的记载,如孙轶旻所著《近代上海英文出版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跨文化传播(1867—1941)》附录一“上海出版的英文期刊中涉及中国古典文学的篇目”,将“A Crow Wife”的中译名确定为“鸦妻”,潘子延的英文名列为“Pan,Tze-yen”,原文界定为《聊斋志异·竹青》。[14]322这一回译出来的译文标题,明显是取“crow”最重要的意向,即“乌鸦”之意。而《聊斋志异·竹青》的确是乌鸦所幻化的竹青与鱼容结为夫妻的故事,符合“鸦妻”的说法。那么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