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明儒学案》的学术史意义.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儒学案》的学术史意义 《明朝儒学》是一部从学术行为体积体为研究的著作。在黄宗羲的所有著作中,这部书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明儒学案》全书62卷,列17个学案,透过宋明理学发展的流变,总结明代的理学,展现出理学发展的趋向。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体现。《明儒学案》体现的治学精神,对古代学术的发展具有开风气的意义。 一、 本体论思想的内涵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贯彻的治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是:学有宗旨,但不可有门户。《明儒学案序》开篇说: 盈天地间皆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故穷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后之学者,错会前贤之意,以为此理悬空于天地万物之间,吾从而穷之,不几于义外乎?此处一差,则万殊不能归一。夫苟功夫著到,不离此心,则万殊总为一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也。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剿其成说,以衡量古今,稍有异同,即诋之为离经畔道,时风众势,不免为黄芽白苇之归耳。夫道犹海也,江、淮、河、汉,以至泾、渭蹄,莫不昼夜以趋之,其各自为水者,至于海而为一水矣。 读《明儒学案》,首先要注意到黄宗羲在这里阐发的思想。黄宗羲由“理一分殊”的观点,说明了学术上的异同的存在是合理的,“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也。”在学术问题上不能门户水火、互不相容,黄宗羲表明了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看法。 需要作说明,“理一分殊”的思想是程颐评述张载的《西铭》时提出的,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天下只有一个理”,但世界上事物各有其特殊的情形,一理与万殊的关系是:“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理一分殊”是二程本体论的观点,也是二程认识论的思想。有人问程颐:“学必穷理,物散万殊,何由尽穷其理?”回答是:“诵《诗》《书》,考古今,察物情,揆人事,反覆研究而思索之,求止于至善,盖非一端已也。”学习诗、书、历史和考察现实,体现出由万殊求一理的途径。黄宗羲发挥了二程的“理一分殊”的思想,为学术异同并存寻找哲理的依据。他在另一处说: 盖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其得之有至,有不至,要不可谓无与于道者也。④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序》阐释理、心为一,心为万物本原的观点,而我们重视的是他主张百家并存,反对门户标榜、互不相容的思想,认为“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在封建社会后期,要求突破学术门户的阻隔,对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在“天崩地解”历史大变动中学术思想上出现的新情况。 其次,黄宗羲在论说学术上不可以门户水火的同时,主张学要有宗旨,他说: 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得月氏要领也。 学有宗旨是研究学术的讲学家应当重视的,也是研究别人学术的根本所在。学问宗旨为学术精神体现,是学术自得之处,学派学脉也由此而分。学有宗旨和不可门户相诋,在黄宗羲看来都是“理一分殊”的体现。他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 学术史性质的著作自宋元以降,发展很快,成为史学的一支大宗。这些著作和理学的兴起、发展联系密切,宣扬道学、讲道统统系,成为这类作品的基调,但是于学术宗旨却无所辨正。李心传的《道命录》要表达的思想是:“道学之兴废,乃天下安危国家隆替之所关系。”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在学术宗旨辨正并不清晰,但书名“伊洛渊源”的四个字,很能说明这部作品的著述的兴趣所在,而这部书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说:“其后《宋史》《道学》、《儒林》诸传多据此为之。盖宋人谈道学宗派,自此书始,而宋人分道学门户,亦自此书始,厥后声气攀援,转相依附,其君子各执意见,或酿为水火之争。其小人假借因缘,或无所不至。”把宋代以后道学门户之争完全归结为《伊洛渊源录》的写作,当然不合乎实际,可也看到《伊洛渊源录》与门户之争有关系。朱熹一生对“异说”“异端”的排击用了相当多的精力。朱、陆的“道问学”“尊德性”辩论,朱熹对龙川的事功之学的攻击;对艮斋、水心的经制之学和对吕东莱的“婺学”的非难、辩诘,是朱熹的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把这些和《伊洛渊源录》联系起来看,《渊源录》写作的意图就清楚了。 明代学术史方面的作品数量不少,《明史·艺文志三》中关于学术史的著作有谢铎的《伊洛渊源续录》、薛应旂的《考亭渊源录》、朱衡的《道南源委录》等。此外有熊赐履的《学统》、张伯行的《道统录》。以上多是崇朱的作品。尊陆王之学的有金贲亨等人的作品。对理学作总结的有周汝登(海门)的《圣学宗传》、孙奇逢(钟元)的《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