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习录》中无善无恶的本体与境界
“善恶”是王阳明在《四句话》中对“心的本质”的最重要、最难理解的规定。一方面,它是《四句教》的逻辑起点;同时,它又体现着王阳明哲学的功夫指向。从王学发展的角度看,它也是王学分化的源头,——王门后学中截然对立的两大派系,都可以从对”无善无恶”的不同理解上得到说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王阳明哲学的全部玄妙之所在,也是打开王学奥秘的钥匙。
陈来博士在其大著《有无之境》中对“无善无恶”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把无善无恶叫作至善,另一种是把至善叫做无善无恶。”(《有无之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3页。下引此书只注页数)经过一番分析后,陈来博士按照本体与境界的对应原则(见第205页),认为“阳明是把这种无善无恶称作至善的,至善在这里的意义不是道德的,而是超道德的”(第211页)。它所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与社会道德伦理不同面向(dimention)的问题,指心本来具有的无执著性,指心的这种对任何东西都不执着的本然状态是人实现理想的自在境界的内在根据”(第212页)。
在对“无善无恶”的分析中,陈来博士所坚持的本体与境界的对应原则,笔者深表同意;作为陈来博士上述结论主要依据的心的不沾不滞性,本人也由衷认可。但是,陈来博士将“无善无恶”称作“至善”,并由此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自在规定或基本特征,笔者却不能苟同。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阐明本人对“无善无恶”的基本看法,同时也以之与陈来博士商榷。
一、 “心之体”为“善”
如上所述,“无善无恶”是王阳明对“心之体”所作的规定,因此,我们不应当以“无善无恶”来解“心之体”,而应当从王阳明对“心之体”的一贯论述及其他规定来理解“无善无恶”。
王阳明对“心之体”的最早论述见于《与徐爱论学》。在《传习录》的起始,便有“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的记载,这无疑是以“至善”来规定“心之体”的,但由于其存在于“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因而是从“功夫上说本体”,亦即指其在功夫中的表现与实现。在《传习录》下卷,王阳明又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显然,之所以将“心之体”叫作“至善”,主要是因其超越具体的善恶对峙,是众善的源头,所以说不是“有一个恶来相对也”。
如果说上述对“心之体”的“至善”规定是王阳明早年的思想,那么,《传习录》下卷中一段与王阳明晚年所作的《大学问》“十分接近”的论述,则可以看作王阳明关于“心之体”的基本看法。这一段是这样说的:“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那有不善?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功?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在这里,王阳明不仅以“至善”规定“心之体”,而且认为对这一本体本身是不能用功的,而只能“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自然,这一“心之体”的“至善”规定同样是就其超越具体的善恶对峙而言的。
通过上述可以看到,“至善”是王阳明对“心之体”的一贯规定。不过,王阳明对“心之体”还有其他规定,我们也可以通过与其他规定的参证互解来把握“心之体”的具体内涵。在《传习录》的上卷,王阳明说:“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又说:“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而在整个《传习录》中,所谓“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的“话头”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所以,“性”与“理”也可以看作王阳明对“心之体”的基本规定。
由于“心之体”与“理”的关系大多是通过“性”来界定的,因而我们只需辨清“性”的涵义就够了。“性”是什么呢?王阳明说:“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传习录》上)显然,因为“性”是“元无一毫之恶”的,所以只能叫作“至善”。这可以说是从正面对“性”作出“至善”规定的,从反面来看,“性无不善,则心之本体本无不正也,何以用其正之之功乎?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大学问》)这里的“性”即“心之体”,由于“正心”只能就“意念之所发”而用功,因而其本身是就超验的本体层而言的;又由于其“无不善”,因而也就只能是“至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至善”是王阳明对“心之体”或“性”作为本体的自在状态的一贯规定。这一规定既是王阳明哲学的逻辑出发点,也是我们理解“心之体”的“无善无恶”规定的出发点。
二、 “心”在:“无善无恶”
那么,作为“至善”的“心之体”与“无善无恶”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从王阳明有关本体与功夫的论述中来解开这一症结。
《传习录》末尾载:“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汝中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功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说本体’。先生然其言。”在这里,“有心”、“无心”的“实”、“幻”关系,完全建立在“本体上说功夫”和“功夫上说本体”两个不同角度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02年我国平板玻璃工业废气排放系数的研究.docx
- 2013年西双版纳布朗族春节-春茶年节选.docx
- 2212玻璃复杂性质的计算.docx
- l-乳酸制备聚乳酸及其热降解性研究.docx
- 《唐侦办唐移除》的刊刊与流传.docx
- 《明儒学案》的学术史意义.docx
- 《牡丹亭》至情论的意义变迁.docx
- 《红楼梦》中乳母形象分析.docx
- 不同施液量下农药在水稻上的分布特征.docx
- 丑角与否定性形象中国当代审丑理论的突破.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