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心性理论的提出
《黄帝内经》中关于中医药的记载较少,但对中药性质理论的介绍相对应,对后世草本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对《内经》相关药性理论进行了系统疏理,内容涉及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
1 药物的阴阳偏性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内经》中并没有四气的概念,只是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了“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说明《内经》对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并进一步总结了药物的具体应用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以及“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提示可运用药物的阴阳偏性来治疗人体的阴阳之偏。上述内容已是药物四气理论的萌芽,在此基础上,《神农本草经》提出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并制订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原则,形成了基本的用药规律,奠定了四气理论的基础。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又不断发展和补充,使四气理论逐步完善。
2 天食人以五气所食,天食人以药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内经》最早提出了五味的概念,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但《内经》中的五味多是指饮食的五味,并不是特定指药物的五味。《内经》对五味的认识比较系统,这些都是药物五味理论的基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论述:
2.1 味辛—五味与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是对五味阴阳属性的具体描述,指出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2.2 甜胜咸—五味与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木生酸……辛胜酸,苦生心……咸胜苦,土生甘……酸胜肝,金生辛……苦胜辛,水生咸……甘胜咸。”这是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阐明五味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并根据五行相克阐明五味的相克。
2.3 提出了“味化”的要求“治泻”的思想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指出了五味入胃后,各归其所喜的脏腑。《灵枢·五味》也作了类似的归纳,指出“五味多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些都是后世创立五味与归经学说的理论来源。
《内经》还记录了五味对五脏生理病理的影响,《素问·脏气法时论》论述了人生理状态下的五脏所苦和病理状态下的五脏所欲,提出利用五味配伍来调和五脏。在生理状态下,以五味来缓和五脏之偏,指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在病理状态下,以五味来治五脏之病:指出“病在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病在心……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病在脾……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病在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病在肾……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这里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
2.5 咸、酸、阴、清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明确了五味各自的主要功效,后世又有所发挥,总结出辛能发散、行气、行血;酸能收敛、固涩;甘能补益、缓急、调和;苦能泄下、燥湿、坚阴;咸能软坚、泻下。
2.6 多食咸则脉凝叹之法
《内经》认为不可过食五味,过食会损伤人体,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味过于酸则伤脾,过于咸则伤心,过于甘则伤肾,过于苦则伤脾胃,过于辛则伤筋脉。《素问·五脏生成》还提出了“五伤”,也是此意,包括“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搞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内经》还指出,慢性疾病应“禁”食五味,在《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五禁”,包括气病禁辛,血病禁咸,骨病禁苦,肉病禁甘,筋病禁酸,“禁”此处为“无令多食”之意。并在《灵枢·五味篇》提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由上述内容可知,《内经》对五味已作了较系统的归纳,在此基础上,《神农本草经》正式提出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对《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予以继承和发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逐渐发展为现在中药药性理论之一的五味理论。
3 气入农村具体论述的理论基础
《内经》中无药物归经的直接论述,但是阐明了五色、五气、五味与五脏的具体关系,此为药物归经的理论基础。如《素问·五脏生成》说:“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赤当心……青当肝……黄当脾……黑当肾。”此是五色入五脏的具体论述。《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水浒柴进人物介绍(绝对原创).ppt
 - 艺术设计中职职业技能大赛样题作品.pdf VIP
 -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2015.ppt
 - (完整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考研模拟题.docx VIP
 - (完整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考研模拟题.docx VIP
 - 2026年最新华为认证H12-891HCIE Datacom考场真题题库(必过版).docx
 - 《财务实训教程——智能财务共享》教学课件.pptx
 - 重大社2024《财务实训教程—智能财务共享》教学课件-其他业务共享.pptx VIP
 - DB15T 3686.1-2024 物业管理服务规程 第1部分:客户服务.docx VIP
 -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考研模拟题.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