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与大兴安岭第四纪冰雪遗迹厘定及多期性重建.docxVIP

长白山与大兴安岭第四纪冰雪遗迹厘定及多期性重建.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白山与大兴安岭第四纪冰雪遗迹厘定及多期性重建 0 地质遗迹的厘定 中国东北是一个低纬度地区,环境独特,发展复杂。许多地震的基本问题尚不清楚。它是第四纪的青藏高原。20世纪30年代,鹿野忠雄指出长白山天池存在古冰斗;50年代至60年代,严钦尚等对大兴安岭北部的古冰川地貌进行了调查;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特别是孙建中等)又做了较多探索,他们得出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北部曾发育第四纪冰川的结论。然而施雅风等对大兴安岭存在第四纪冰川持否定意见。这一方面受早期研究手段所限,遗迹的认定多为定性描述,以致带来真伪的困惑;另一方面也与研究程度有关,即使是长白山,在冰川分布、期次等基本问题上也均无定论,而海拔较低的小兴安岭则一直沦为研究盲区。由此可见,东北三大山地到底有无第四纪冰川,规模如何界定,冰期如何划分,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区域乃至全国冰川学研究的进展,而且也使东北第四纪环境的重建,尤其是对现代环境的科学认知缺乏可靠基础。 鉴于此,笔者在厘定前人冰川遗迹并综合相关成果基础上,对大、小兴安岭古冰川进行了专项调查,并采取3S技术、深钻采样、孢粉、泥砾粒度与渗透性分析以及14C定年等方法,在长白山及大兴安岭先后发现了新的冰川遗迹。此外,还在小兴安岭首次发现冰蚀岩墙等冰川遗迹,填补了区域空白。综合多方面的证据,笔者认定长白山与大兴安岭曾各发育4次第四纪山谷冰川,小兴安岭至少有1次山谷冰川,构建了区域第四纪冰川环境演化模式。 1 推动末次冰流速遗迹的形成 长白山是东北第四纪冰川研究较早也较深入的地区,然而也只有主峰白头山周围的末次冰川遗迹得到公认。较早时代遗迹的确认、冰期划分等,尚存较多问题。 1.1 白头山冰期的确认 白头山是环天池(海拔2 185 m)十六峰之统称,最高峰海拔2 749.20 m(朝鲜一侧)。刘嘉麒等对其形成进行了系统研究,孙广友等编制了发育模式(图1)。 20世纪30年代,鹿野忠雄首先确认在十六峰内壁存在3个冰斗;60年代刘长安等创建了白头山冰期;随后,孙广友等进行了火山与古冰川地貌分析,刘忠杰测量了5个冰斗并赋名,它们高约450 m,深约150 m,斗底高程约2 185 m;施雅风等在肯定这些遗迹的同时,又发现了冰斗侧碛,确定雪线为海拔2 200~2 300 m;张威等应用电子自旋共振法(ESR)获得其年龄为11 ka。可见,其应属于末次冰期晚冰阶,白头山冰期得到确认。冰斗群下接簸箕型浅谷,故当时应是动能较强的海洋性冰川。 1.2 口内口外模式 多学者在白头山北坡黑风口海拔1 850 m处发现冰蚀槽谷和终碛垄,后者高出谷底约15 m,年龄为20 ka,被称之为“口内口外模式”,显然属于白头山冰期早冰阶。由此推测当时主峰所有坡面都必然堆覆冰雪、填满湖盆并通过外溢、下注保持物质平衡,确切地说,应是一种冰激凌式“冰帽溢出型山谷冰川”,世界上可能仅此一例。 1.3 道德风险型谷、终改冰斗及古冰斗 据刘长安等报道,此期遗迹在鸭绿江河谷二道岗以“U”型谷、终碛垄、冰碛泥砾及古冰斗等多种形态出现,海拔高度为1 260~1 750 m,定名为二道冰期。但遗迹缺少年代数据,暂根据地貌对比确定为晚更新世早期。 1.4 道白山u-1e 此期冰川遗迹位置更低,出现在海拔1 400~1 800 m,分为地面与埋藏两类。在二道白河源头东岸分布着典型的“U”型谷和终碛垄,厚度达100 m。此段二道白河是相当完美的冰蚀“U”型谷(图2)。该谷镶入白头山组粗面岩,上宽约1 500 m,底宽约500 m,深约200 m。谷壁虽然出现三级寒冻风化陡坎,但宏观轮廓仍是规模巨大而典型的“U”形。经考察其并非地堑构造,而谷中的二道白河是宽仅约5 m的溪流,不可能塑造如此巨大的槽谷,故应是冰川自高位下注、强烈侵蚀所成。 笔者所发现之埋藏冰蚀槽谷典型段见于白山林场以上18 km处(海拔1 400~1 800 m)的“骆驼峰峡谷” (图3)。谷地平直或微弯,两壁陡立,深50~70 m,宽100~150 m,出露具8个水平层理的全新世煤渣状火山灰。流水将其侵蚀成“V”型谷,陡壁因冲蚀和坍塌,宛若驼峰,当地称为“骆驼峰”峡谷,而今为旅游开发改称为锦江大峡谷。调查发现,在“V”型谷的交汇处露出广坪期玄武岩谷肩。断面恢复,它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深槽“U”型谷,基岩年龄为(0.75±0.86)Ma。 因为埋藏“U”型谷地处河源高位,当广坪期玄武岩大范围喷溢并形成台地后,细小源流不可能在其上形成大型槽谷。后期白头山期粗面岩是火山锥体的建造者,其分布限于海拔1 800 m以上,不能将其掩覆,可见它只能是冰川作用的结果。这种经历了火山-流水改造的冰川谷,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亦属独特地貌类型。 考虑到2类冰蚀槽谷位于前所述遗迹的下部,相对将其定为中更新世早期大冰期的遗迹。有学者指出鸭绿江4

文档评论(0)

182****8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