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透视中国民间传播习俗年节中华民族的传播盛宴.docxVIP

从传播学角度透视中国民间传播习俗年节中华民族的传播盛宴.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传播学角度透视中国民间传播习俗年节中华民族的传播盛宴 除夕也被称为“大年夜”或“校外”,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在年节中有很特殊的地位。“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此夜为辞旧迎新之时。除夕过后,便是新的一年。宋人吴自牧《梦梁录》卷六记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现代社会,除夕仍为人们所重视。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除夕到春节,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端,因而又谓之年节。除夕和春节期间,民间举行多种多样的活动,俗称过年。仲富兰先生在《当代人与民俗》一书中,非常形象地记载了关于过年的情形:“大年三十就等着吃年夜饭……这一夜坐夜守岁,玩乐谈笑到天明”,“正月初二……提包携礼走东家、串西家地拜年。”1除夕与春节一为岁尾,一为岁首,这两个节日不仅在时间上前后紧密相连,而且事实上人们在心理上也是把这两个节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十分隆重盛大的节日。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除夕和春节期间的种种习俗也具有着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年”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传播盛宴。 除夕与春节期间是一个人们的内向传播极为活跃而又非常特殊的时期。依民间习俗,除夕通宵不寐,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除夕”条云:“是夜……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俗延续至今仍很普遍。守岁无疑具有留恋旧岁,爱惜光阴之意。同时,时值年终岁尾,作为个人,往往会在这个时候调动内向传播机制,总结一年的功过得失,并对未来做出或明晰或模糊的计划安排。 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中唐诗人贾岛每至除夕守岁之时,把一年来所作之诗放在案几之上,祭以酒肉,焚以香火,并祷以“此吾终年苦心”之语,作为对一年劳作的总结。唐宪宗时宰相裴度削强藩,平割据,功勋卓著。《云仙杂记》载:裴度年终守岁之时,“除夕叹志”,直到天亮还不睡觉,坐在炉前,多次向炉中添火。2 除夕守岁之俗,对于年青人而言,还有一层特别的含义,即为父母延年益寿。3所以年青人的守岁行为本身还是一个孝敬之观念的自我强化过程。 总结过去,往往同对未来的祈望、计划联系在一起。例如自南北朝时期,出现在除夕时的乞如愿的风俗。乞如愿的行为如果揭去其所披迷信外衣的话,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未来的祈望或计划。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打灰堆词》,描写了人们在除夕之夜边打灰堆边祝愿的情景,至为生动有趣,很能说明问题。诗中这样描写:“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杖敲灰起飞扑篱,不嫌灰新节衣。老媪当前再三祝,只要我家常富足,轻舟作商重船归。大引犊鸡哺儿,野茧可缫麦两岐,短衲换作长衫衣……”现代民间年节所贴“年年有余”之类年画,也无非是表达了人们的一种良好期望。 从实际情况看,不仅是除夕,整个春节期间也都是人的内向传播极为活跃的时期。春节作为一年之始,自然是激发人们对逝去的光阴的反思和对未来时日之安排的思虑。同时更重要的是,春节期间亲友乡邻一般也常以此作为重要话题,这也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深深的思考。 总之,激发除夕及春节期间活跃而深刻的人的内向传播的基本因素,首先是时间因素,这个时间因素已不是一般的时间,而是积淀了特定的文化内容的时间,辞旧迎新是一个结点,这个结点是人的生命进程及社会运行的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其次是春节期间人们之间较之平日更为活跃的传播活动——这一时期人们的传播内容也多集中在对人们的成败得失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计划上。 年节期间的内向传播有其特殊性,其特点主要有:①深刻性。这一辞旧迎新的时刻,更容易引发人们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乃至社会理想的深入思考,引发人们对人生及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入观照。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在除夕之夜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年华虚度的感慨:“三十七岁今日过,可怜出处两蹉跎。”诗人席振起亦有“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的深深的感叹。其内向传播之深刻于此可见一斑。在深深的思考中,人们往往会有深刻的感悟。②系统性。在这一刻,人们会对一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以来的得失成败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总结(虽然常常是非自觉的),做出未来一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总体上的计划安排。③普遍性。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深刻地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④伴随着较为浓烈的情感活动。情感是人对其主观愿望同客观现实间关系的反映。由于年节期间人们对成败得失的总结具有深刻集中的特征,因而总是同时伴随着较为浓烈的情感活动。这也许是春节期间人们之所以会燃放鞭炮以及更多地组织参与文艺活动以获得情感渲泄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夕和春节期间也是一个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异常活跃的时刻。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社区文化活动都是这个特殊时刻人们开展传播活动的重要方式。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