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子见南子》的演出
1929年6月8日晚上,山东省曲阜市第二师范大学礼堂灯火通明。新戏剧《子见南子》由学生团体改编。
谁也没有想到, 这场在校内公演的历史剧, 居然会在一个月后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 并将鲁迅、林语堂、孔祥熙等文化界、政界名人, 拉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反孔”的故事
《子见南子》的剧本, 由林语堂创作于1928年, 发表在鲁迅和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1卷6期上。
主要情节是, 孔子周游到卫国,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要创办“男女同学”的“六艺研究社”, 请孔子“领导指教”。剧中的南子年轻美丽, 潇洒大方, 思想新潮, 而孔子则显得呆头呆脑, 古板正经, 主张“男女有别”, 试图“兴乐复礼”。
戏剧在结尾处达到高潮:孔子被南子感化, 和学生子路一起看着南子且歌且舞, 并赞叹:“这才是真正的诗, 真正的礼, 真正的乐。”
林语堂在剧本中, 本来并没有丑化孔子的想法, 只是将孔子从一个“圣人”还原成“一个有情有欲, 有血有肉的人”。他认为, 从“幽默方面看去, 才能达到对孔子性格美点的真正领略”。
剧本发表后, 立刻引起极大反响。经历过“新文化”、“五四”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们, 发现了这部构思精巧、语言幽默的作品, 大喜过望, 纷纷组织排练上演, 用作“反孔”宣传。其中, 位于山东曲阜的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院由于位置特殊, 更是受人关注。
曲阜, 是孔子老家, 孔氏族人世居于此。“曲阜二师”位于孔府东侧, 由清末孔氏后人创办的“曲阜四氏师范学院”改建而来, 历任校长也大多为孔氏族人担任, “尊孔”、“崇古”的风气比全国其他学校更加浓厚。
1920年, 新任校长范炳宸到任。范炳宸是清末留日学生, 深受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理念的影响, 他的到来使学校风气为之一变。《子见南子》话剧上演时, “曲阜二师”校长为宋还吾。宋还吾毕业于北京大学, 深受“新文化”思想熏陶, 1928年, 宋到任后, 多聘任新派教员, 并主张学生应多关心政治。
6月8日的演出, 是在“曲阜二师”学生会的主持下举办的。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 学生会特地借用了孔府的器具作道具, 并送票给孔府。学生们还在大街小巷张贴海报。演出当晚, 观者如潮。“二师”礼堂水泄不通, 台下观看演出的不仅仅是本校学生, 还有不少曲阜乡里父老。
戏剧高潮处, 扮演孔子者的一个个滑稽的举动, 惹得观众哄堂大笑, 而台下受邀观剧的孔府族人则怒不可遏, 演出未完, 即拂袖而去。
孔氏的告状信
演出结束不久, 一封由孔氏族长孔傅堉牵头撰写的呈文, 就抵达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呈文称演出丑化圣人, 并提出“速将该校校长宋还吾查办, 昭示大众。”
数千年来, 孔府在山东一直受到无比尊崇。即便是受到“新文化”、“五四”思潮的冲击, 孔府在山东的地位也依然稳固。尤其在张宗昌主政期间, 提倡修孔庙、祭孔, 教《四书》, 直到1928年离开。
孔府族人之所以选择越级上告, 也与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何思源有莫大关系。张宗昌离开山东后, 继任的韩复榘任命何思源为教育厅长。何到任后, 聘任了不少深受“新文化”和“五四”思潮影响的教育界人士, 在各级学校任职, 宋还吾就是其中之一, 宋还是何思源的北大校友。
与山东“倒孔”人士逐步占据主流地位不同, 在南京国民政府当中, 形势则要复杂得多:曾经参与或受到“新文化”影响的官员多赞成“倒孔”, 而和传统教育联系密切的官员则多赞成“尊孔”, 这也导致政府政策常在左右摇摆之中。1928年, 国民政府大学院曾明令学校禁止祀孔, 并颁布教育方针, 以“三民主义”替代“读经、尚武、尊孔孟”。但也在同一年, 蒋介石在参拜孔庙时, 又称孔子是“千秋仁义之师, 万世人伦之表”。
在此大背景之下, 一所“地方院校”内部的一场演出引发的“先祖名誉”的争论, 就逐步变成“尊孔”、“倒孔”两派借题发挥的道具, 并最终完全超出了争端当事人的控制范围。孔氏族人的告状信先是到了教育部部长蒋梦麟手中。蒋是蔡元培的学生, 也曾做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在他看来, 一场学生排演的话剧并不值得如此小题大做, 并以此回复孔氏。
但很快, 孔氏族人找到了时任国民政府工商部部长, 同是孔氏后裔的孔祥熙。孔祥熙则将这件事转呈给了蒋介石。在蒋介石的批复下, 教育部于6月16日下发“训令第八五五号”, 要求山东省教育厅对此事进行调查。蒋梦麟于是派参事朱葆勤会同何思源一起办理此案。调查结束后, 何思源向蒋梦麟做了汇报, 称《子见南子》一剧“并非该校自撰”, 完全根据林语堂所编成剧本, “至扮演孔子脚色, 衣冠端正, 确非丑末。”同时还表示“又查学生演剧之时, 该校校长宋还吾正因公在省”, 对此事没有任何责任。
宋还吾也自己上书教育部进行辩解, 称“本校所以排演此剧者, 在使观众明了礼教与艺术之冲突。”并称孔氏族人的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