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与叶绿体记录的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地层序列.docxVIP

黄土与叶绿体记录的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地层序列.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土与叶绿体记录的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地层序列 自1924年法国p.d.c和e.桑志华在内蒙古拉萨乌苏河流域成立“萨拉乌苏群”以来,该组被认为是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和晚更新世河湖的标准地层。随着近年来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第四纪沉积物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对河湖相沉积的萨拉乌组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和年代测定, 认为萨拉乌苏组形成于140—70kaBP的末次间冰期, 可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对应。遗憾的是, 这并未改变人们对它的传统看法。迄今为止, 对萨拉乌苏组地质时代的归属问题仍存在较大分岐, 它的解决对于中国北方地区萨拉乌苏组与马兰黄土的关系、与冰期气候对比以及河套人和萨拉乌苏动物群的生活时代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1 萨拉乌苏组的形成时代 以往对萨拉乌苏组的划分有几种方案:裴文中将其顶部一套灰绿色湖沼相沉积的时代推测为全新世, 将萨拉乌苏组定为上更新统, 而将萨拉乌苏组底部灰蓝色湖相层之下的红黄色砂土划为中更新统。尔后, 袁宝印依据大量地层调查和环境指标的对比分析, 将萨拉乌苏组顶部的湖沼相沉积命名为全新世的大沟湾组, 其下的萨拉乌苏组则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下部的河湖相和上部的河流相沉积(最近将上部的河流相认定是古风成砂相沉积) , 并指出, 以湖相为主的萨拉乌苏组下部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以河流相为主的萨拉乌苏组上部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二者与黄土区马兰黄土为同期异相关系, 而同马兰黄土底砾层相当的晚更新世早期沉积以“丁村组”为代表, 在本区尚未出露。与此同时, 原思训等对距河面以上10m处河套人与萨拉乌苏动物群层位, 铀系法 (230Th) 测得年龄为49.5±2.2kaBP, 据此认为萨拉乌苏组的形成时代不早于晚更新世中期。祁国琴和周昆叔等也分别从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孢粉组合方面提出了类似看法。 黎兴国等对萨拉乌苏组中产出的河套人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物 (包括炭屑、烧骨) , 测得14C年龄为35.34±1.90kaBP, 认为萨拉乌苏组的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另外, 郑洪汉在萨拉乌苏河距地面深44.8m的位置 (萨拉乌苏组中下部) , 用热释光测得177±14kaBP的年龄数据, 并将萨拉乌苏组动物群及其所在地层放在深海δ18O第6阶段, 但无论如何, 这一数据难以得到脊椎动物群时代的支持, 作者认为过于偏老。 董光荣、李保生等依据岩石地层学及地质—气候单位的对比, 把传统的萨拉乌苏组地层划分为时代和成因不同的五组地层, 并将大沟湾组之上发现的黑垆土、次生黄土和现代风成沙沉积命名为滴哨沟湾组, 将袁宝印划出的萨拉乌苏组上部河流相沉积订正为风成砂相的城川组, 而将萨拉乌苏组仅限制在传统的“萨拉乌苏组”下部地层范围内, 即本文所讨论的萨拉乌苏组。推测萨拉乌苏组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 约100—70kaBP, 上覆城川组沙质沉积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约70—10kaBP。 笔者认为, 萨拉乌苏组时代归属问题分歧的根本原因是:①对传统的萨拉乌苏组地层未能进行沉积相和成因类型的确切划分, 而地层沉积相划分和成因类型的确定是对岩石地层单位进行界定的前提。②缺乏足够的地层同位素年代测定。就是现有的一些测年资料 (见表1) , 由于测年方法不同, 研究者的目的不一和测年精度等问题, 也难以对比取得共识。只有在野外层位对比的基础上, 结合精确的地层年代界定和对比, 才能正确理解萨拉乌苏组与马兰黄土及冰期气候对比的关系。 2 第4期400a—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地层年代序列的建立及讨论 笔者近年来对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相特征和层位作了系统对比, 地层划分倾向于文献[13—14]的观点。对该流域具代表性的滴哨沟湾剖面 (图1) 进行了精确的取样和同位素年龄测定, 结果是:中更新统风成砂TL测年为216±22kaBP。萨拉乌苏组偏下部 (距河床约4m) TL测年为124.9±15.8kaBP, 推测底界年龄还会更老。萨拉乌苏组顶部TL测年为70.9±6.2kaBP, 这一数据可视为城川组风成沙堆积的起始年龄。城川组中部的湖沼相沉积, 经14C测年获得28.17±1.08kaBP和30.24±1.28kaBP两个相近数据。大沟湾组底部的14C和TL年龄分别为9.5±0.1kaBP、9.6±0.16kaBP、9.7±0.12kaBP, 几乎完全一致;中部的两个14C年龄为5.07±0.075kaBP和4.7±0.1kaBP, 顶部的14C测年为3.8±0.1kaBP。嘀哨沟湾组中砂质古土壤的14C年龄为2.3±0.09kaBP。这样, 采用同位素年代的控制基本上建立了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年代序列。 根据近年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黄土高原古土壤S1形成于140_85kaBP的末次间冰期。最近李吉均教授对临夏北塬剖面进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