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出土帛画内容考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墓出土帛画内容考证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工作的罕见发现。在大批保存完整的随葬品中,以一件彩绘帛画最为惹人注目。帛画出土时画面朝下,复盖在内棺的棺盖上。帛画呈“T”字形,下边的四角缀有飘带,全长205、上宽92、下宽47.7厘米。它的顶端边沿包有一根竹棍,竹棍的两端系有丝带,可以悬挂。此外,出土时在帛画的顶端附近,还置有一个系罗带的玳瑁璧,可能与之有密切的联系。帛画的绢地呈棕色,用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绘成神话传说以及人物等图象。画面的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彩色绚丽,在我国考古发现中,实属罕见的艺术杰作,对研究西汉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最近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出版社,1972年出版,以下简称《简报》)和《西汉帛画》(文物出版社,1972年出版,以下简称《帛画》)二书,对帛画的内容作了详尽的说明和考证,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但在某些方面我们还有不同的理解,准备就帛画的内容、名称及其有关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供继续讨论时参考。 一 对《文选》的叙述 这幅帛画所描绘的内容题材,表现了当时民间流行的神话传说,虽然目前还难于全部理解,但其中不少景象可与周汉时期的文献相对照,这就充分证明我国的古代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丰富的古文献记载,又是对帛画研究的不可或缺的依据。古代的楚地,正象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所指出的那样;“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上述事实不仅在《楚辞》里有所反映;过去在长沙发现的战国缯书、帛画以及这幅西汉帛画都一再提供了具体的物证。由于楚地有“信鬼好祀”的风俗,因而帛画里的某些内容,也就与现存的古籍不尽相符,甚至有的还无从解释,这是必然的现象。此外,帛画的作者为了使画面对称,在填补空间方面作了艺术上的处理,以致有些景象也不大容易解释。为了加深对帛画内容的理解,我们拟从有关的文献记载上进行试探,但由于画面比较复杂,而图像诡异又富于变化,其文献根据往往不是那么充分,因而所作的解释也就不一定恰当。 《简报》将帛画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代表天上,中部代表人间,下部代表地下。这种划分是比较合理的,我们准备在这个基础上,先综述各个部分的概貌,再分别对画面进行诠释(图版陆、柒;图一),至于尚未理解的,则暂时存疑。 (一) 、对“乍龙”、“虎无肉”的说,是“有所不生” 帛画顶部的正中为人首蛇身像。人首披长髮,髮的末端搭在蛇身上;上半身着蓝色衣,足以下作红色的蛇身,环绕蟠踞。人首蛇身像的右侧有三只立鸟,左侧只有两只。人首蛇身像之下有两只相对的飞鸟,下悬一铎形器;铎的两旁各有一兽首人身的动物牵绳索骑在异兽上飞奔,似在振铎作响。最下面绘有双阙,阙上伏豹,阙内两人拱手对坐。 右上方有大形的红色太阳,中有金乌。下面为扶桑树,枝叶间有八个小形的红色太阳,并有一龙飞舞其间。 左上方为新月形,月上载有蟾蜍和玉兔。月下一女乘云飞腾,似属嫦娥奔月。下面为有翼的飞龙,龙的下面则以云气纹填补空间。 现将有关的图像,试释如下: 人首蛇身像当即古文献上所记载的“烛龙”:如《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郭璞注:“诗含神雾曰: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精以往照天门中云。”《山海经·海外北经》:“锺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锺山下。”《淮南子·坠形训》:“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天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委羽,北方名山也。一曰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太平御览》卷九二九引许慎注:“不见日,故龙以目照之”。此外,《楚辞·大招》中的“北有寒山,逴龙赩只”,也是指“烛龙”而言。帛画里的图象,既是人面蛇身,又作红色,与《山海经》等书的记载相吻合,当系“烛龙”无疑。据上述的传说,可知“烛龙”具有莫大的威力,它能够左右昼夜、四季和风雨,简直是天上的主宰。帛画把“烛龙”放在画面顶部的正中,位于日月之间,恰好说明它是当时信仰的重要神祗之一。东汉时期盛行的伏羲、女娲像,也作人首蛇身的形象,尤以画象石中最为常见,但这种传说产生的时间较晚,因而它们应和帛画里的图象无关。 “烛龙”两侧的立鸟,长颈高足,敛翼垂尾,仰首而鸣,似属于鹤的形态。它可能与《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皐,声闻于天”的说法有关。古代把鹤作为长寿的飞禽,如《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魏晋以后,常有乘鹤或驾鹤的神话故事。山西平陆枣园村东汉墓壁画的日月星辰云气中有九只白鹤,吉林辑安高句丽墓壁画中也有仙人乘鹤的图像。因此,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