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西方音乐批评一种并不温柔的女性声音《阴性终止》中的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研究理念.docxVIP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西方音乐批评一种并不温柔的女性声音《阴性终止》中的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研究理念.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西方音乐批评一种并不温柔的女性声音《阴性终止》中的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研究理念 从女性的角度来看,西方音乐的发展和发展是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科学思想。女性主 义音乐批评大致经历了互有重叠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任务是寻找失落的女性音乐史,出版了不少有关女性音乐家及其作品的书籍和音像制品。80年代末,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借鉴女性主义文艺理论,提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出现了露丝·索利(Ruth A. Solie)、苏珊娜·库斯科(Suzanne Cusick)、苏珊·库克(Susan C. Cook)、玛西亚·希特伦(Marcia J. Citron)、珍妮·鲍尔斯(Jane Bowers)、朱蒂斯·梯克(Judith Tick)、艾伦·科斯科夫(Ellen Koskoff)、伊莉莎白·伍德(Elizabeth Wood)等一批颇具代表性的学者,她们相关的学术活动使女性主义音乐批评逐渐得到美国音乐学界的认可,这其中的开拓性人物便是苏珊·麦克拉蕊(Susan Mc Clary)1。 女性主义第一阶段的成果不仅填补了传统音乐史的空白, 而且也成为女性主义后续研究的基础。但是,经过大量的资料考证之后,人们发现,这种类似于“添加史”的做法并未改变女性在音乐史中的地位,女性主义的诸多活动仍然在学术边缘徘徊。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仅在现有学术框架内对女性音乐史的修补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重新思考其研究理念。 20世纪80、90年代 , 麦克拉蕊选取女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以其犀利的文笔对传统音乐进行彻底的反思。1991年麦克拉蕊凭借其代表作《阴性终止:音乐、社会性别和性征》 (“Feminine Endings:Music,Gender,and Sexuality”,张馨涛的中译名为《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以下简称《阴性终止》)一书一举成名,成为女性主义音乐批评最为激进的代表、被引用最为频繁的学术著作之一。 女性主义 音乐批评是在女性主义运动 和女性主义学术思潮的影响 下出现的 , 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影响颇深。女性主义文 艺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文学、艺术、电影等研 究中崭露 头角,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但是 ,与社会学 、文学、 电影界和艺术界对女性主义的激烈讨论相比,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姗姗来迟,麦克拉蕊在发表《阴性终止》时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痛苦察觉这本音乐学领域最早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其辑撰时机正值许多学科的偏激声音开始宣判女性主义已落伍时。音乐学看来好像奇迹似地直接从‘前女性主义’过渡到‘后女性主义’,一点也毋需改变,甚或审视它的作风。”2 麦克拉蕊认为《阴性终止》“第一次”以成书的形式将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与音乐理论的相关问题综合加以探讨,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音乐批评领域。尽管该书多半文章于1987-1989年间在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中发表过 ,但结集出版之后依旧引起了学界极大的震撼,为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音乐批评提供了某种“典范”,影响深远。 《阴性终止》由导论和六篇文章组成 ,前三篇文章从“客体”角度解读西方艺术音乐经典中的女性角色,揭示17至20世纪早期男性作曲家创造的女性人物中蕴含的“异国情调”、“疯癫”形象及其音乐特点。后三篇文章分析三位风格迥异的当代女性音乐家的创作或表演特点,考察在以男性为主导的音乐领域中女性“主体”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对严肃音乐作曲家颜妮卡·范徳费德 (Janika Vandervelde)、表演艺术家萝莉·安德森 (Laurie Anderson)和流行歌手麦当娜等活跃于现、当代乐坛的音乐家的创作、表演手法加以分析,探讨这些女性如何通过其创作和表演活动对传统加以解构或反叛。 “文化诠释”与“女性形象” 长期以来,传统音乐学研究受实证主义(positivism)影响颇深,以德、奥为主流的音乐学家大都遵循实证主义精神,以精细的考据为基础,搜集作曲家的手稿、考订作品时间、编辑各种乐谱版本等。20世纪上半叶音乐学家的工作重点便是对历史事件加以考证,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对新巴赫全集的编订过程中,实证主义模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实证主义音乐学研究的重点是对作曲家和音乐作品进行历史的或结构的分析。随着实证主义的式微,人们逐渐意识到在音乐研究中, 详尽的实证主义式的考据和分析是必要的,但历史研究本质上仍属于人文学科,也应允许对音乐进行审美的或批评性的分析。1985年被视为“新音乐学圣经”的科尔曼 (Joseph Kerman)《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1一书成为英美新、旧音乐学的分水岭。作者在该著中强调挖掘音乐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并可运用文艺理论的诸多观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