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例骶尾部藏毛窦皮瓣手术治疗体会.docxVIP

63例骶尾部藏毛窦皮瓣手术治疗体会.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63例骶尾部藏毛窦皮瓣手术治疗体会 仙女骨保存头的保存疾病通常发生在臀部和仙女骨附近。这是一种常见的感染疾病,通常发生在臀部和仙女骨附近的软组织中。男人和女人的比例为3:1。仙女骨和囊肿的保存头的特征是由仙女骨和软组织中形成的慢性后代。仙女骨关节生成的膀胱引流技术可以迅速缓解急性病例,但不能治愈。因此,目前的根治方法主要是皮瓣和一期缝合、切除术和皮移植,以及保留伤口和瓣膜转移手术。其中切除一期缝合病例适用于窦道较小的患者, 临床会带来切口坏死裂开复发等结果, 现在肛肠外科主要有2种手术方式, 一种为切除不加缝合或袋形缝合缩小创面以利恢复, 另一种为皮瓣推移手术方式, 包括菱形皮瓣推移术 (LIM-BURG术、改良LIMBURG术) 、V-Y皮瓣推移术式、弧形皮瓣推移术和Z形皮瓣推移术。笔者通过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分别于江苏省中医院肛肠外科、南京市中医院肛肠外科进修的机会, 以及回院后所开展的共63例骶尾部藏毛窦的皮瓣手术, 加深了对此病的认识, 并提高了手术方法与成功率, 现报告如下。 1 数据和方法 1.1 手术患者及手术时机 本组63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中男性49例, 女性14例, 年龄19~42岁, 病程2个月至3年, 中位病程时间10个月, 其中12例曾在外院行单纯切开引流术, 术后复发, 3例曾行切除一期缝合术术后复发, 其他病例均为首发。63例患者体型均为多毛体质, 43例有1个外口, 12例有2个外口, 8例有3个及以上外口, 63例均行骶尾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提示骶尾部囊实混合性包块, 其中38例可明显看到毛发的影像。36例行CT扫描, 提示骶尾部后方脂肪层可见条状密度均匀软组织影。 1.2 手术方法 1.2.1 常规消毒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术区备皮, 患者采取折刀位, 常规消毒术野, 铺无菌巾单。所有患者均无腰椎穿刺禁忌, 使用腰麻方式麻醉。 1.2.2 术中清理并进行手术切除 部分窦道走行不清或病灶较大或复发病例使用亚甲蓝注射液10mL脓腔染色, 术前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结果予以划线, 界定皮瓣范围, 术中完整切除, 进行相应的皮瓣推移操作, 手术过程注意无菌原则, 转移皮瓣做到皮瓣分离完整, 血供好, 转移后皮瓣无张力, 关闭皮瓣前予以稀碘伏冲冼创面, 并于皮瓣最底位置置负压引流管1根另戳孔引出, 关闭皮瓣时注意皮下的缝合服帖舒展, 并全部使用可吸引缝线缝合。切除标本均送病理检查。 1.2.3 局部引流液体 术后均应用抗生素5~7d, 术后6h采取俯卧位, 创面小砂袋压迫, 6h后可采取自由体位, 但应避免骶部长时间受压, 早期减少活动以减轻张力, 以利创面愈合, 保持局部创面清洁, 术后及时换药, 负压引流在4~6d左右视引流液体减少的情况而定以去除。 2 根据换药后愈合 所有病例均取得较好的一期愈合效果, 54例使用经典的菱形皮瓣推移术 (LIMBURG) , 4例出现皮瓣转折处轻度的缺血坏死, 换药后愈合, 3例使用改良LIMBURG术, 2例出现皮瓣转折处轻度缺血坏死, 换药后愈合, 1例出现皮瓣转折处“猫耳”现象;2例使用弧形皮瓣推移术, 一期愈合;2例使用V-Y皮瓣推移术, 一期愈合;2例使用Z形皮瓣推移术, 一期愈合。所有病例随访时间3~15个月, 平均8.2个月, 均无复发。 3 手术的可行性及技巧 骶尾部藏毛窦是一种少见的疾病, 在欧美人群中多见, 在美国发病率约为26/10万, 在国内的发病率稍低, 随着近年来外科医生对此病认识的加深与重视, 近几年文献报道明显增多, 有关其病因仍然存在争论, 已经被认可的理论是认为本病是由于胚胎期未融合, 导致毛囊被包裹在骶尾部组织内。从而致病, 另一种理论认为本病为后天获得性疾病, 由于行走时臀部的扭动和摩擦, 特别是多毛的男性, 使臀中裂的毛发刺入附近的皮肤, 形成短管道, 毛发仍与根部相连, 管道上皮化, 当毛发由原来的毛囊脱落后, 被上皮化的管道产生的吸引力吸入, 成为异物, 导致感染形成慢性感染或脓肿, 患者常诉窦道开口周围处疼痛、肿胀和脓性引流物, 最典型的表现为脓肿形成, 可伴有发热和白细胞升高。一些患者可仅有周期性溢脓和间歇性肿胀不适, 这些表现可以自动消退, 也可加重, 使溢脓、肿胀和疼痛变得明显, 病程长者可发生鳞状细胞癌。本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多毛体质、有家族史、长期坐位与驾驶、不健康的个人卫生。 骶尾部藏毛窦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治愈, 简单的切开引流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 通常需要进一步手术根治, 窦道切除一期缝合一度曾被认为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但由于切口张力及皮下渗液的积聚, 其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概率较高, 复发率可达42%, 随着现在肛肠外科技术的进展, 通过与欧美的技术交流, 国内肛肠外科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