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蒙古准格尔干县小河五号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
小河公墓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沙漠中,东距兰芝市175公里,西距阿拉伯河36公里(图1)。20世纪初,大概在1910~1911年间由罗布猎人奥尔德克首次发现。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F.Bergman)在奥尔德克的引导下,由雅丹布拉克之西沿孔雀河向南支出的一条小河道南行,这条无名小河道,贝格曼随意称之为“小河”。在小河之西约4公里处发现此墓地,贝格曼将这处当时人传说“有一千口棺材”的坟地命名为“小河五号墓地”。1939年,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疆考古研究》一书中,对小河流域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小河五号墓地宏大的规模、奇特的葬制以及所蕴含丰富的罗布淖尔早期文明的信息,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贝格曼考察小河后,一直到20世纪末60多年间,再无任何后继者能抵达。2000年底,深圳大唐影视广告公司组织《中国西域大漠行》摄制组,借助地球卫星定位仪(GPS)进入小河墓地。新闻媒体对此做了大量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小河墓地考古队,由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担任队长。于2002年12月抵达小河地区,对小河墓地及周边遗址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规范的考古调查和小范围的发掘,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为今后小河墓地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报告是此次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全部资料。
一、 调查过程及调查问题的基本情况
2002年12月25日,小河墓地考古调查队驱车从铁干里克出发,经阿拉干越塔里木河北走。行至距小河墓地直线距离尚有15.6公里时,被连绵起伏的沙垄阻挡,原有的几条石油物探所用测线也被掩埋在沙丘下,沙漠车无法行进。随之设营,将考古队全体人员分为三组,一组驻留此营;一组立即返回居民区寻租骆驼;一组徒步进入小河地区。徒步进入小河地区的工作人员于12月27日到达小河墓地,开始了初步调查。期间,该组又一分为二,一部继续调查,一部往来营地与小河之间,承担给养和引领驼队的任务。12月30日全队抵达小河墓地,展开了小河墓地较为详细的调查工作,采得各类文物百余件。根据调查和参考贝格曼所做的工作,我们另择墓地西木栅墙内一隅发掘了墓葬4座。
二、 关于东北风的立木遗迹
墓地位于小河东4公里处的一个椭圆形沙山上。呈东北—西南向,这同罗布荒原盛行东北季风的方向一致。高出地表7.75米。东西长74米,南北宽35米。实测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图二)。墓地在四周平坦、低矮的沙丘簇拥下显得特别高大,格外引人注目。可谓方圆4~5公里范围内的明显标志物。
沙山表面密密丛丛矗立着的木柱十分醒目,多棱形、圆形和桨形的胡杨立木现存140根。它们大多高出地表2~4米,直径多为20厘米以上。多棱形立木截面为6~20棱不等。部分立木的顶部变细,顶端尖锐。编号为41号立木高1.8米,直径50厘米,截面为16棱形,当属小河墓地立木中最粗的一个。在墓地中心另有一根高1.87米,中部截面为9棱形,顶部呈尖锥状的立木,通体涂红充溢着极其神秘的韵味。墓地中部偏东和西端各有一排保存相当完好的木栅墙。西端所置木栅墙低矮,是由62根直径为8~20厘米的立木组成,形状略呈弧形。东部木栅墙用木考究,67根排列整齐的立木直径在20~25厘米之间,顶部均处在同一高度,虽部分立木已被黄沙掩埋,但仍能见到底部用苇草绳捆绑的水平木杆将栅墙立木连接、固定在一起(图三;图版三)。西木栅墙所处位置应该是墓地的最西边缘。位于墓地众多立木之中,横跨山顶的东木栅墙,是墓地不同墓区的界域?还是为保护墓地封土而精心设计以阻挡春季强烈的东北风?在没有全面考古发掘之前,难做定论。
东木栅墙东侧的立木,大多粗壮高大。部分呈有规律分布,编号为1、2、3、4、9、10、72、73号的立木构成一圈。它们一般高3~4米,直径25~30厘米,柱顶部较细部分现长40~110厘米,柱体截面为8~11棱形,尤以9棱形具多。另一组是6根立木构成一圆,编号分别为11、12、15、16、17、18号,高也在3~4米,直径20~30厘米,柱顶部较细部分现长在60~100厘米,柱体截面除11号立木为9棱形外,其余均为10棱形。调查中发现,这些立木根部表面多有残留的红色,说明立木曾被染成红色。“看来这座‘死神的立柱殿堂’曾笼罩在一片耀眼的红色之中。人们将这些木质纪念物涂成红色,缘于对魔法的敬畏肯定大于对美学的追求,红色是血的颜色,即生命的颜色。制作颜料的材料是红赫石”。靠木栅墙中部偏东,还见有一簇编为36号立木,共8个,仅高出地表少许,直径6~10厘米,其作用不明(图四)。东木栅墙西侧分布的立木,不像东侧立木那样有一定规律,略显随意,高度、粗细及形状有一定差异。墓地现存立木高度,粗细及形状等见附表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