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与地坛》思想内涵浅析
摘要:《我与地坛》是一部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鲜明艺术特色的散文作品。从文本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生命的颜色、亮度和质感。基于“生存的困境与拯救”这一立足点,我将通过分辨、梳理作品的整体结构,探索作家的思维路径,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引领读者感受作品内在的美学特质,使读者获得对作品更为深刻的理论认识与审美感受。
关键词:困境沉思救赎握手言和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品,作家以朴素真诚的语言揭示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充满对生命意义形而上的思索与追问:从个体的内在沉思到寻找灵魂的救赎之路,到最终与命运的握手言和,可以说是作家对生命价值的一种审视与探寻,是对存在意义的一种思辨与体认,是对不幸命运的一种积极宣示,是对生存困境的一种勇敢超越。《我与地坛》这一作品充分体现出史铁生散文的思想纬度和艺术特色,对于梳理作家的创作思路、发现其作品的美学趣味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为此,本文将立足作品思想内容,围绕艺术构思这个中心逐层展开论述,作一些具体的研究与探讨。
一、个体的内在沉思
在史铁生看来,人类的生存无论何时何地都面临着三种困境:
“第一,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并且与他人无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
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意味着痛苦。
第三,人生来就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
所以,孤独、痛苦和恐惧即是史铁生思考得出的个体生命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面对人类生存的困境,救赎之路又在何方?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索与探寻,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这部作品中将自己内在的思绪铺展开来,使得作品体现出他本人独特的艺术构思。
《我与地坛》有两条叙述线索:第一条线索是我与地坛的宿命和神秘的依存关系。这一层面叙述的内容较抽象。第二条线索讲述我与地坛中的几类人物的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思索,这是作品的主体部分。这一层面是实写,较为具象且有较强的现实性,这部分讨论的是如何面对生存困境和以健全的心理来与人相处并从别人身上获得正能量的问题。
整体上,作品有七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叙述我与地坛的“缘分”,让读者知道地坛是我的“心魂”之所在。作品一开篇就写道:地坛实际上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它“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而且“很少被人记起”。然而对于我来说,地坛却有一种特别的意义:“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年”。这不仅仅是缘分,更有一种宿命,一种感同身受的相怜与相知,因此是由相同的命运和处境而产生的特定的“语境”。
在作家看来,“地坛”显然已不仅仅是一“建筑”,而是自己精神栖息的家园和抚慰心灵伤痛的归宿。残废了双腿之后,“我”一下子失去了生命的方向,在单调重复的生活中,不仅有紧张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更有残疾者所独有的最深刻的痛苦——被抛弃感,一种被所属群体和文化无情抛弃的精神体验。在这样的情境下,”地坛却用一种平等的眼光看待穿过园子的人和留在园中的“我”。于是,荒芜和冷清的地坛便成为我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中宁静的月光,地坛冥冥中的等待,等等等等,让“我”获得了一种解脱,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最后获得了对“生”的答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一个事实。”由此看来,“地坛”的存在,可以说作家的一种精神上的建筑,是种作为“动词”意义上的“建筑”。好比雨果构建精神上的“圣母院”,海子吟唱诗歌中的“麦地”,史铁生用思考与冥想建筑起了一种超越肉体的“思想的地坛”,它是绝对的自我之所,是“我”的生命方向。这种思想的地坛的建筑(动词),才能使得史铁生把痛苦从肉体中抽离出来,获得一种生命的通达。
刘小枫说,“当人感到处身于其中的世界与自己离异时,有两条路可能让人在肯定价值真实的前提下重新聚合分离了的世界。一条是审美之路,他将有限的生命领入一个在沉醉中歌唱的世界,仿佛有限的生存虽然悲戚,却是迷人且令人沉溺的。另一条是救赎之路,这条道路的终极是:人、世界、历史的欠然在一个超世上帝的神性怀抱中得到爱的救护。审美的方式在感性个体的形式中承负生命的欠然,救赎的方式在神性的恩典形式中领承欠然的生命。”…①而史铁生却在这两条路中寻找到第三条路,在对自我“沉重肉身”的承担中,建构自我的生命诗学。
接下来第二部分的是将叙述、描写与抒情高度融合的精彩片段。作者选取的景物既富于隐喻意味又蕴涵深刻,进而写道:“……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因此我一进入园子就不愿意离开,发自内心地感谢上帝为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这个“宁静的去处”既是指地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地方,同时也暗示地坛是一个自在自足之所,是安放灵魂、寄托精神的理想之所。
然而,我最初摇着轮椅进入地坛,仅仅是一种逃避,是对不幸命运与生命痛苦的逃避。故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