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co浓度分布及通量场研究
0 隧道污染物浓度分布
中国秦岭场南特种公路隧道全长18.02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单向山地隧道。该隧道南洞口位于太峪河的一个S形弯河道北岸,隧道口周围四面环山,形成一个U形山沟,隧道南口受地形的阻挡形成相对封闭的局地小环境,见图1。另外受地形与现有铁路工程限制,该公路隧道的两南洞口中心点相距仅30 m。该特长公路隧道采用纵向通风使隧道内污染物质量浓度(后文简称浓度)达到控制标准。采用纵向通风系统的隧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特点是洞口排风污染物浓度最高,因此,在隧道建成后的营运中,从该隧道西线洞口排出的机动车污染物在洞口外的浓度分布对洞外局地环境及东线洞口进风空气质量的影响(是否在隧道口之间有污染物的回流)是评价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的经济性及洞口设计的环保性的重要方面。笔者将用流体力学和大气扩散的方法对洞口外污染物浓度的分布及两洞口之间污染物的回流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为该特长公路隧道通风和洞口的环保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1 污染物浓度预测系数km
1.1 隧道洞外污染物的扩散机制
从公路隧道口排出的污染物通过扩散(分子扩散和湍流扩散)、风的平流和化学转化3种机制在空气中传输、稀释和降减,但是,在如图1所示的公路隧道口周围小环境和在较短的时间内,认为洞口排出的污染物在化学上是惰性的,可以忽略污染物的化学转化过程;同时,与湍流扩散相比,分子扩散对污染物的稀释影响较小,也可以忽略。这样隧道洞口周围的污染物扩散机制是:湍流扩散和环境风引起污染物的传输(垂直方向传输为对流,水平方向为平流)。
环境风引起的传输(对流或平流)是从污染源排放出的污染物最有效的扩散机制。公路隧道口周围的平流或对流运动受气象条件、隧道口的环境流场和隧道口通风气流的共同影响。一般在靠近隧道口处,风流明显与洞口建造物、路基和机动车的行驶方向等因素有关。对于特长公路隧道洞口排出的气流,还需考虑隧道排气温度与环境气温的差别。在冬季,从隧道排出的空气温度比环境气温高一些,而在夏季,从隧道排出的空气温度比环境气温低。这种温差或多或少会对隧道口排出的空气产生浮力抬升或抑制影响,从而影响隧道洞口附近污染物浓度的分布。
1.2 基本组成
考虑上述环境影响,得隧道洞口排放的污染物在排放口附近的传输、扩散方程组。
(1) 密度因子lg的测量
?ρ?t+?(ρui)?xi=0(1)?ρ?t+?(ρui)?xi=0(1)
式中:ρ为流体介质的密度;t为时间;ui为坐标向的速度分量(某一时间间隔平均);xi为空间坐标,i=1、2、3,分别表示在正交坐标系中的3个坐标方向,当采用直角坐标时,x1=x,x2=y,x3=z。
(2) 静压-1f法
?(ρui)?t+??xi(ρuiuj)=-?p?xi+??xj[μ1(?ui?xj+?uj?xi)-ρˉu′iu′j]-fi(2)?(ρui)?t+??xi(ρuiuj)=??p?xi+??xj[μ1(?ui?xj+?uj?xi)?ρu′iu′jˉˉˉˉˉˉ]?fi(2)
式中:μ1为动力粘度;p为静压强;fi为作用于单位体积元的外力(如机动车的活塞风效应或重力等);-ρˉu′iu′j?ρu′iu′jˉˉˉˉˉˉ为湍流运动产生的速度脉动(对公路隧道口环境,这些脉动不能忽略)。
式(2)为雷诺(Reynolds)方程,是分析湍流运动的基本方程。
(3) 污染源扩散量计算
?(ρcj)?t+??xi(ρuicj)=??xi(Gcj?cj?xi-ρˉu′ic′j)+Scj(xi,t)(3)?(ρcj)?t+??xi(ρuicj)=??xi(Gcj?cj?xi?ρu′ic′jˉˉˉˉˉˉ)+Scj(xi,t)(3)
式中:cj为污染物的浓度;Gcj为层流扩散系数;-ρˉu′ic′j?ρu′ic′jˉˉˉˉˉˉ为湍流运动产生的速度脉动引起的污染物扩散量;Scj(xi,t)为污染源排放项。
当不考虑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化学反应过程时,污染源排放项是线性的。
(4) tttttt,t为介质及密度的测定
?(ρΤ)?t+??xi(ρuiΤ)=?cp?xi(λΤ?Τ?xi-ρΤ′u′iΤ′)+SΤ(4)?(ρT)?t+??xi(ρuiT)=?cp?xi(λT?T?xi?ρT′u′iT′)+ST(4)
式中:T为温度;cp为介质的质量定压热容;λT为导热系数;ST为热源的热排放率。
(5) 速度模型及约束条件
对于湍流,可以考虑使用k-ε湍流方程,即湍流粘性模式,湍流能量k守恒方程为
?(ρk)?t+?(ρuik)?xi=?Sck?xi(μt?k?xi)+Ρm+Ρt-ρε(5)?(ρk)?t+?(ρuik)?xi=?Sck?xi(μt?k?xi)+Pm+Pt?ρε(5)
Ρm=μt(?ui?xj+?uj?xi)?ui?xj(6)Pm=μ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