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VIP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结构,拟写小标题,品析诗歌富于表现 力的语言。 2.诵读中感受诗人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 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茅屋图片,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导入 对联中提到的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 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 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当时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争,那就是安史之乱。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 三、简介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浪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西郊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随后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被;歌: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及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展示朗读。 4、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 五、研读赏析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⑴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互相提问诗中的词语,理解、把握词义。 ⑵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口述课文大意。 2、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诗中写了几个画面,给每一画面拟出小标题,感受作者情感变化。 第一节:秋风破屋----惨 第二节:群童抱茅----悲 第三节:破屋漏雨----哀 第四节:祈求广厦----愿 3、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有什么好处? ——“怒号”,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2)、“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3)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2)群童为何抱茅? ——也许是调皮,也许是因为穷。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怕下雨 (2)、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而我们的诗人又在想些什么? ——(学生谈谈自己会想些什么)我们的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4、诗人的理想在当时社会能实现吗? ——(学生谈)教师结:诗人的理想在当时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另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而洋溢在他诗歌中的忧国忧民思想,作为一笔精神财富感染着、激励着千百万志士仁人,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五、拓展延伸 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以前,站在诗人杜甫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再次朗读课文,品味诗人情感 当然时光不可能倒流,我们

文档评论(0)

crsky2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