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确概念是思维的开始
问题
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①,每出,至值庐②,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戏之。
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又短视③,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因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释?”
纪从容免冠,顿首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
高宗乃悦。 (选自《清稗类钞》)
【注释】①入值南书房:在宫内南书房当值。②值庐:值班的书房。③短视:近视。
思考:纪晓岚是用什么办法躲过口祸的?
为何界定核心概念
孙绍振教授《语文学习》撰文指出:
我的回答是:否!智性逻辑的基础就是概念的严密性,稳定性,在行文中的一贯性。为了保证概念的严密和一贯,最起码的办法就是下定义。如果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有起码的定义的自觉,就不至于造成相邻概念反复错位,交叉概念叠床架屋了。
高中几乎所有的学科(物理、数学、化学、哲学)都是建立在严密的、统一的概念、范畴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心智长期在严密稳定的概念系列中潜移默化,但是,处于自发状态。作文是智慧和情感的创造,把自发提升到自觉绝对有必要。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没有捷径,只能从概念的内涵严密抓起。为了彻底说明问题,恕我举2010年第五期《语文学习》披露的一篇高考作文为例。该文题目是“包容”:
小的时候,包容是接受幼儿园老师发给的最后一个又酸又小的苹果……
长大了一些,包容是代自己心仪的女生受过……
老了以后,包容是“不在乎”儿女在外面闯荡而忘却了自己……
很显然,文章模仿了余光中《乡愁》的递进性的抒情结构,用感性的、对称性的事例展示“包容”主题。这种复沓节奏本来具有情绪递增的功能,但是,事与愿违。因为每段开头的主题句的内涵非常混乱,混淆了“包容”和“容忍”。“包容”是包括、容纳,针对的是不同于主体的事物,如:“包容异类”,如:“社会主义体制包容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包容直指对象,并不指向其性质,对水平不高的幼儿,老师可以包容,其不公平的属性则不是包容的对象。而对消极的属性,只能叫做容忍。对女友可以包容,对其过错,可以容忍,而“代人受过”,却既不是包容,也不是容忍。对于有缺点的儿女可以包容,而对其不够孝顺的行为,则是容忍。文章的问题出在相邻概念反复混淆,造成主题从头到尾的混乱。
要根治这样的毛病,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特效药方,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强化学生对概念下定义,包括对相邻概念加以辨析的基本训练。
如何界定核心概念
小贴士:
小贴士:界定概念,注意几组关系
概念的本义和引申义、深层义。
概念的具象性意义和抽象性的比喻义、 象征义。
概念的模糊义与具体义。
概念的通常意义和新解。(此法慎用)
概念界定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核心概念从众多可能意义中剥离出来,并赋予它只有在本文语境下才成立的特定意义。上面所说的 引申义、深层意义、象征义、比喻义、具体义、新解,就是界定以后凸显出来的,一般就是议论文的中心,通常情况下也是文章新颖和深刻所在。
如何诠释核心概念
材料1: 好奇心
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过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 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
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
“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 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总之,“好”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这种意识,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种各样令 人着迷的“奇” 。
何谓“奇”? 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然而,“猎奇”的人常常 把一些不好的落后的事物挖掘出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奇” 。
这里所指的“奇”是牛顿对于苹果为什么会掉在自己头上的疑问;是伽俐略对于亚里士 多德两个铁球为什么不能同时落地的质问;是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反问。
对于未知,我们“奇” ;对于书籍,我们发现的“奇” 。人类在“奇”的带领下更加了解 我们所居住的美丽星球,更加知晓处在一片黑暗之中的宇宙太空。“奇”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探求品质。
“心即理也。 ”明代的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