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应重视诵读》 论文.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诗歌教学应重视诵读 古典诗歌是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沉淀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于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著名作家余秋雨也曾经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教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典诗歌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早就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可以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其实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诵读是增强古典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古典诗歌教学应重视诵读。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在推行朗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读诗的前提是要读懂诗歌。除了一般意义的朗读外,还包括看、想,和与大脑所呈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出心灵的共鸣、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使诗歌教学取得圆满成功。 一、以反复诵读来理解诗歌主题 理解一首诗,首先要从主题开始。教师的范读是基础,教师一定要读得声情并茂,读准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自我反复诵读,在反复朗读中以声音来还原作者在诗作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在课堂的反复朗读中充分体会诗作的节奏和音律,直至能自如地做到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的情感基调。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朗读时语速要平缓、语调要略微低沉,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曹操的《观沧海》要读出其豪迈喜悦的感情基调;杜陆游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读出出诗人的悲痛与伤感之情。这样,学生就会在主题基调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中,逐步融入诗歌,为进一步的欣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对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来体味诗歌的意思美 在让学生充分体味诗歌意思美方面,我们既不能通过“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方法实现目标,又不可能让学生在放羊式的随意理解中达到目的。此时,牢牢抓住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反复品读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取之路。 如在进行《沁园春·雪》教学时,教师要扣住上阕中的“千里”、“万里”、“欲与”、“晴日”、“分外”几个词,让学生在反复抑扬顿挫的吟诵中,读出一代伟人的豪爽之气、磅礴之气、恢弘志气;下阕中,要牢牢抓住“惜”、“只识”、“数”、“还”几个词,在低沉、激昂交织的语调变化,通过循环往复地吟诵,还原出伟人那种在深邃的思考中所产生出的激越澎湃之情,把毛泽东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开天辟地之气表达出来。 三、以对音感强的句子的反复诵读、品味来感受诗歌的声音美 古典诗歌中,很多语句饱含着一种言犹未尽、溢于言辞之外的之美。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去调动自己的思维、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充分感受、揣摩、体味这种美,产生如闻其声的感受。使学生通过这种有节奏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亲身去经历这种审美体验,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就会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最后,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1节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