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黎炳南教授辨治小儿哮喘经验
李炳南教授(1914-),汉族,广东省惠州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教授。他精通中医儿科,尤其是儿童哮喘综合征和脾胃综合征。20世纪40年代, 曾任惠阳国医馆副馆长, 50年代初任惠州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委员, 1958年起任教于广州中医学院, 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名誉顾问。1978年由广东省政府授予“省名老中医”称号。1991年被指定为首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黎炳南教授 (黎老) 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初创时期即执教儿科学, 20世纪60年代初先后参与编写与审订《中医儿科学讲义》第一、二版 (均由广州中医学院儿科主编) , 为新中国中医儿科教育提供了统一的教材, 亦为此后数版教材的编写奠定了基础。200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黎炳南儿科经验集》。黎老于70多年前即致力于发扬中医事业, 承前启后, 继承前贤家学, 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为广东中医儿科事业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黎炳南教授学有渊源, 既承庭训, 亦谙经旨, 学识渊博, 德高技精。黎老常言:为医之道, 一曰德, 一曰术, 德术兼备, 方可言医。并以“行欲方而智欲圆”为座右铭, 身体力行。对于医术, 视若患者性命所系, 未尝稍懈, 必欲精益求精, 力求创新;把祖国医学古老的传统理论与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以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 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其学术特点可归纳如下。
1 病势和缓,阴虚为病本,黎老为“本”
黎老认为, 临证治病, 当以“谨守阴阳”为第一要务。病证百态, 治法各异, 然其要者在“调燮阴阳”。比如发热, 原因最为复杂。然而不管外感、内伤, 总以阴阳失调为主, 伐有余、扶不足, 皆从平调阴阳着眼。故退热未必用清, 甘温可除大热, 临证每有治验。如治一产后高热案:曲江何氏, 1971年一产四婴, 产后大量出血, 血压难以测到, 入院后经大量输血、补液, 血仍不止, 行刮宫术后, 血止而旋见高热 (最高40℃) , 用大量抗菌素未效。适黎老带教至此, 应邀会诊。察患者极度衰弱, 面白汗出, 头晕心悸, 虽壮热而需盖棉被, 口渴而喜热饮, 唇舌淡白, 脉数大而中空, 此为阴血暴失, 阳气外越之危证。施甘温除热法。拟方:黄芪 60 g, 党参 30 g, 白术、当归、益母草各 15 g, 何首乌、熟地各 24 g, 白芍 18 g, 川芎、艾叶、香附各 9 g, 炙甘草 6 g。服药2剂, 热退症减。继进数剂, 患者诸恙悉平, 步行出院。本案例中, 黎老不为假象所惑, 以阴阳气血并补之法而力挽沉疴, 因阴阳两虚为病本之故。此外, 对于偏于阳虚或阴虚之症, 黎老善用阴阳互根之理调之。孤阴不生, 故阴虚者, 养阴中常佐益气之品, 以“阳中求阴”;独阳不长, 治阳虚者常温阳填精同用, 或补气养血并施, 冀以“阴中求阳”, 按此原则临症每收事半功倍之效。
黎老指出, 小儿生理特点, 有“体属纯阳”、“稚阴稚阳”之说, 亦皆从阴阳立论。然若理解不当, 则致偏颇之举。“体属纯阳”指生机蓬勃而言, 非阳气有余之谓。若过分强调其易于化热、化火而滥投苦寒, 反戕生机。“稚阴稚阳”之说, 较为全面, 但不可因其“稚弱”而畏于攻伐。蛮攻固可伤正, 而攻邪不力, 留邪致变, 亦伤正气。故调阴阳者, 当用则用, 当止则止, “以平为期”可也。
“治病必求于本”, 乃辨证论治之最高准则。何者为“本”?黎老指出, 除“病因为本”说外, 尚应注意“正气为本”及“阴阳为本”之说。病之因, 不外正、邪二端。元气为抗邪之本, 故“病因为本”之中, 尤以“正气为本”。而无论外邪侵袭或正虚致病, 莫不与阴阳四时之变化, 人身阴阳之盛衰有关, 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显然, “本”者, 本于阴阳也。黎老总结指出:“治病必求于本, 就是以阴阳为纲纪, 积极消除致病原因, 处处顾护人身正气, 以作为诊疗疾病之根本法则。”具体来说, 临证治病, 必先知其所因, 求其所属 (病位) , 审察病势, 在顾护正气的基础上, 扭转病势, 使阴阳恢复新的平衡。
治病求本, 须明确标本缓急之关系。黎老认为:“急”者, 应为“紧急”、“危急”之义, 非为一般“急性病”之同义语。若遇急性病而不论正气盛衰, 一概以治标攻邪, 则“治病求本”形同虚设;“缓”者, 当为“非紧急”、“非危急”之意。如必待“病势和缓”方言治本, 则“治病求本”不啻名存实亡矣。实际上, 标本每可同治, 惟急则重在标, 缓则重于本, 重点明确, 方可切中肯綮。如治一麦姓岁半男孩, 该患儿高热1个半月, 经住院治疗, 用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