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书是如何被遗忘的让孩子走进自然评《我爱泥巴一年四季52个亲子趣味绿色周末》
人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问谁。一代伟人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世界读书日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 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 是没有希望的。
那么, 读书能获得什么?答案也不尽相同。最功利的说法就是“黄金屋”和“颜如玉”。而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 读书是一种真理的探险;法国作家法朗士说, 读书是灵魂的壮游;我国宋代文人黄庭坚说:人三日不读书, 则尘俗生其间, 照镜则面目可憎, 对人则语言无味。
抛开“大道理”和“功利心”不谈, 读什么样的书才能使我们完成“真理的探险”、“灵魂的壮游”和不至于“面目可憎”?那就要看这本书的内容有没有“人文情怀”。说得直白一些, 也就是对人的关怀。
如果按照这个尺度来衡量, 美国作家詹妮弗·沃德撰写、自然之友翻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我爱泥巴——一年四季52个亲子趣味绿色周末》 (2011年5月第一版) 一书, 不仅满足和达到以上的要求, 还切中了当下教育方式的时弊。
现在, 有很多孩子都被学校的作业和家长的作业无情地关在屋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分数第一”已经成为压在孩子们头上的“三座大山”。这种现象使很多孩子远离自然甚至害怕走进自然,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称之为“大自然缺失症”。
“大自然缺失症”的特征就是孩子们自然知识贫乏, 大部分时间是在有空调暖气的房间里度过, 电脑、电视是他们最喜欢的“玩具”。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症状, 包括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感觉统和失调等。
而《我爱泥巴——一年四季52个亲子趣味绿色周末》一书, 从春、夏、秋、冬的四个季节52个周末入手, 教育家长要带着孩子们走出家庭, 走进自然, 从而发现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在娱乐中完成对自然的认识和心灵的洗礼。
现在, 走进自然, 体验自然, 修复孩子们与自然界之间断裂的纽带, 已经成为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的环境教育。孩子们怎样面对自然, 将会决定我们的家庭、城市乃至社会的未来。《我爱泥巴——一年四季52个亲子趣味绿色周末》一书, 给读者带来了一次难以忘怀的“真理探险”。
植物为什么在春天发芽?自然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有没有不长耳朵的动物?花大姐 (瓢虫) 都是女孩吗?种子从哪里来?《我爱泥巴——一年四季52个亲子趣味绿色周末》一书中提出的问题, 充满童趣, 发人深省。而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回答这些问题, 肯定会枯燥得索然无味, 不仅教授者没有灵感, 学习者也没有兴趣, 这就需要我们走进自然。
孩子是世界的未来, 如果孩子们对自然没有了兴趣, 我们就有理由这样担心:一个从小对自然失去敏感的人, 长大之后怎么会关心地球环境和人类命运?虽然人与自然的危机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 绿色文明的曙光也清晰可见, 但如果我们不带着孩子走进自然, 救治“自然缺失症”的“患者”, 重建孩子与自然的联系, 那就可以想见我们的未来是多么的糟糕。
带领孩子走进自然, 体验自然, 已经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芬兰就倡导把原本大量花在课堂上的时间转移到自然环境或周围的社区上来, 他们认为, 学习的核心, 不在于学习来自外部的已经加工过的信息, 而是在于孩子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欧洲国家由环境教育组织发起的“校园栖息地”运动, 将旧式的学校翻新改造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学校, 可以让学生“在景观中学习”。而“美国个人户外成长组织”的项目, 强调个人在野外经历和挑战中的成长, 其基本理念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世界里学习。以自然为课堂, 以自然为师。而这样的学习, 对于孩子们来说, 无异于一次“灵魂的壮游”。
黄庭坚说, 人若不读书, 就会“面目可憎”。不读书就会“面目可憎”吗?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 但的确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
现在, 有很多城市人一到周末就会向郊外开拔, 登山、野营、穿越、“农家乐”等不一而足。他们领略了挑战体能和挑战自然的快乐, 也同时给自然留下一块块“伤痕”。他们虽被蓝天白云、山石树木所包围, 心却没有与周围的环境相通。他们耳朵里塞着耳机, 听不见周围的鸟叫虫鸣。他们人虽在自然中, 但却似乎并不在乎周围的环境和生命。“自然”在他们眼中, 可能只是“自我”征服的另一个目标而已。
有人说,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 比较负面的表达则是“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可见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当家长不愿意接触自然, 整日与电脑、电视为伴, 孩子也不太可能爱上自然。当家长告诉孩子“土壤是脏的, 有细菌”, 孩子就不会去玩泥巴, 也就见不到蚯蚓, 发现不了土壤里的秘密;当家长说“树林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