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概诗概》中的“以理入诗观-刘熙载.docxVIP

《艺概诗概》中的“以理入诗观-刘熙载.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概诗概》中的“以理入诗观_刘熙载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陆机《文赋》那么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撇开在诗歌源起上这两种观点的巨大差异不管,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同样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后世诗人或诗论者对诗歌创作目的的界定,即诗歌应该是抒发情感、意愿、志向、抱负的,诗歌可以通过抒情或叙事的方式实现这一目的。而议论、哲理、思辨的方式和语言,因为更多的是辨析大道或事理,与个人意愿情感无涉,而且有文这一体裁加以承载,所以在宋代以前,以理入诗的现象虽时有可见,却并未引起诗论家们的广泛关注。直至宋代诗人在唐代诗歌情韵天成盛极难继的风光下,为另辟蹊径而大规模转向以议论说理入诗,这才引起轩然大波,以致此后的诗人和诗论者对理是否应该入诗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辩。 反对以理入诗的诗论家大多从诗歌主情的角度出发,对以理入诗持否认批评态度。 宋代张戒在他的《岁寒堂诗话》中提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他之所以认为诗歌坏于苏黄,就在于子瞻以议论作诗。明确反对诗歌中参加议论说理的成分。 明代杨慎主张诗道性情,认为抒情才是诗歌的创作宗旨,他认为,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诗经》向来被认为是诗歌风雅之正源,而宋诗去三百篇却远矣,可见杨慎至少认为宋诗是偏离诗歌正统的。造成这种偏离的原因,在杨慎看来,正是因为宋诗主理。 明代王世贞在他的诗论著作《艺苑卮言》中表现出的态度那么更加剧烈,他认为诗一涉议论,便是鬼道,完全否认以议论、说理入诗。 而认同以理入诗的诗论家那么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那么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从中可以看出,严羽是成认诗中存在理的。并且从他所推崇的羚羊挂角的诗歌境界来看,他对词理意兴无迹可求的汉魏诗歌是最为推崇的。可见严羽并不否认以理入诗,只不过他认为入诗之理应当浑融于诗中,而不能在言语上直接议论说理。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的诠释颇能得其三昧: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根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清代沈德潜那么云: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戎昱《和蕃》云: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亦议论之佳者。沈德潜认为以议论说理入诗的现象在《诗经》中就已经很普遍了,这是从诗歌的源头开始为理的存在寻找依据。继而他又指出,在杜甫的诗中也有很多议论的因素。但是入诗的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情理相生,这才是以议论入诗的正确方法。 此外,清代张谦宜《斋诗谈》所云诗中谈理,肇自《三颂》、理无不包,语无不韵者,《三百篇》之《雅》、《颂》是也。袁枚《随园诗话》所云诗无理语,予谓不然。《大雅》:于缉熙敬止;不闻亦式,不谏亦入,何尝非理语?何等古妙?也都是从诗歌源流上为以理入诗正名。 时至晚清,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渐趋圆融贯穿,呈现出兼收并蓄的总结性质。作为生活在晚清时代的诗论家,刘熙载又是如何看待以理入诗的呢? 在刘熙载的诗论著作《艺概诗概》中,有这样一那么评论: 真西山《文章正宗纲目》云:《三百五篇》之诗,其正言义理盖无几,而讽咏之间,悠然得其性情之正,即所谓义理也。余谓诗或寓义於情而义愈至,或寓情於景而情愈深,此亦《三百五篇》之遗意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点内容:其一,诗中可以存在义理,此处的义理,当指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其二,诗中表达义理的方式应该是寓义於情,而非正言义理,即义理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应该是饶有情致的,而非枯燥直露;其三,以寓义於情的方式将义理写入诗歌的渊源可以上溯到《诗经》。由此可见刘熙载对于以理入诗是持认同态度的。 正是从这种认同感出发,在《艺概诗概》中还可以看到其他阐发以理入诗的评论。如: 遇他人以为极艰极苦之境,而能外形骸以理自胜,此韩、苏两家诗意所同。 东坡诗善於空诸所有,又善於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来。以辩才三昧而为韵言,固宜其舌底澜翻如是。 所谓的以辩才三昧而为韵言,即指发议论、辩哲理而为诗。从这两那么明显可以看出刘熙载对韩愈、苏轼以议论入诗的技法是持赞赏态度的。 然而以理入诗能否一概而论呢?关于这一点,刘熙载提出了明确的评价标准。《艺概诗概》中有如下几那么评论: 陶、谢用理语各有胜境。锺嵘《诗品》称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此由乏理趣耳,夫岂尚理之过哉! 朱子《感兴诗》二十篇,高峻寥旷,不在陈射洪下。盖惟有理趣而无理障,是以至为难得。 这里有必要先将其中提到的理语、理趣和理障三

文档评论(0)

182****58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