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耳胀的诊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中西医:耳胀的诊疗 耳胀是因外邪犯耳,耳窍经气痹塞所致,以耳内胀闷不适,耳鸣,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或鼓室有积液等为主要表现的耳病。是儿童耳聋的重要原因。 本病相当于西医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以往亦称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确切论述不多。宋代《仁斋直指方》最早有:“耳胀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近代《大众万病顾问》始立耳胀病名:“何谓耳胀,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在病因与治疗方面,明代薛铠《保婴撮要》卷4说:“耳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窦梦麟《疮疡经验全书》卷2说:“耳胀痛,用江鱼齿火煅为末,水调滴入耳内。”清代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卷1载:“鲍宝山,肝气挟湿,右耳胀痛,以疏风胜湿治之。”“某,舌白,咳嗽,耳胀,口干,此烦热上郁,肺气不宣使然,当用辛凉,宜薄滋味。” [病因病理] 1.风寒闭耳:外感风寒,肺失宣肃,邪阻耳窍。 2.风热犯耳: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肺气不清,风热上壅,耳鼻清窍失利。 3.少阳经气痞塞:外感风邪,内传少阳,经气痞塞,耳窍不利。 4.痰浊聚耳:脾肺气虚,津液运行失常,湿浊停聚,上干清窍,耳窍失利。 西医认为,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未完全明了。目前主要认为其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淋巴组织增生等可导致咽鼓管机械性阻塞,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咽鼓管炎症性阻塞,以及中耳气压伤等,从而使中耳腔形成负压,致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出现漏出液而形成本病。另外,中耳腔的低毒性感染,以及Ⅲ型变态反应亦可能与本病的形成有关。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多有近期内上呼吸道感染、中耳气压伤、变态反应病史。属新病,病程多在3个月以内。属鼓室反复积液者,病程亦可超过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 2.症状:①自觉耳内胀闷、闭塞感,听力减退,在打喷嚏、呵欠或擤涕后有片刻好转。②自声增强(即听自己的说话声很响而不清晰,但听外界的声音很低)。③耳鸣嗡嗡,若中耳积液者,同侧足跟蹬地时耳内有水响。④有时有耳痛。 3.检查 ⑴鼓膜放射状充血,稍内陷,光锥改变;若有鼓室积液时,则耳膜多呈橘黄色,光锥消失,有积液线,在咽鼓管吹张后见鼓室有气泡。 ⑵鼓室积液时,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液。 ⑶咽鼓管功能检查欠通畅。 ⑷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聋,少数呈混合性聋。 ⑸有条件者,声阻抗检查为声顺值偏低,曲线为低峰负压B型或C型。 ⑹鼻腔或鼻咽部检查可见炎症存在;小儿患者,可能有腺样体肥大。 [鉴别诊断] 1.耳闭:因耳胀反复发生或病程迁延而成,病程在3个月以上;耳内闭塞感,或有耳鸣、自声增强;听力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耳膜内陷、增厚、混浊,光锥变形或消失,无积液线,但耳膜切开或穿刺可见有少量粘稠分泌物难抽出。 2.暴聋:属新病,突然耳聋,听力呈感音神经性聋或呈混合性聋,耳膜正常、咽鼓管功能正常。 3.鼻咽癌:鼻咽癌引起咽鼓管阻塞不通时,可导致患侧持续或反复性中耳积液,仔细或定期检查,在鼻咽部或咽鼓管咽口附近可见到肿瘤的异常体征。 [辨证论治] 1.风寒闭耳证 主证:病初起,耳内胀闷闭塞感不适,耳鸣轰轰,自声增强,听力减退,伴周身不适,头痛、鼻塞、流清涕。检查见耳膜稍内陷,或有轻微充血,鼻粘膜肿胀。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通耳。 方药:三拗汤[18]加葶苈子、白芷、石菖蒲。 备选方:荆防败毒散[193]。 2.风热犯耳证 主证:病初起,耳内胀闷闭塞感不适,耳鸣轰轰,自声增强,听力减退,伴周身不适,咽痛,鼻塞,流涕。检查见耳膜内陷、充血,鼻腔及鼻咽部、口咽部粘膜轻度充血肿胀。口微干渴,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宣肺,祛邪通耳。 方药:银翘散[279]加前胡。 加减:有鼓室积液征者,加车前子、木通利水湿。 3.少阳经气痞塞证 主证:新病耳内胀闷闭塞感,耳鸣轰轰,自声增强,听力减退,伴心烦,口苦,咽微干。检查见耳膜轻度内陷,周边部轻度充血。舌质偏红,苔薄白黄,脉浮弦。 治法:和解少阳,通利耳窍。 方药:小柴胡汤[35]加香附、川芎、薄荷。 4.痰浊聚耳证 主证:起病或长或短,耳内胀闷闭塞感不适,自声增强,听力减退。检查见耳膜呈橘黄色,有积液线如发丝,或见有气泡。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液。舌质淡红胖,边有齿痕,苔薄,脉缓或细濡。 治法:除湿通耳。 方药:抗渗耳方[149]加减。 加减:舌淡、脉沉,或病程较长,反复难愈者,加淫羊藿、巴戟天之类温阳益肾。 备选方:五苓散[44]、参苓白术散[186]。 [西药治疗] 1.口服氨苄青霉素或复方新诺明,或麦迪霉素,以预防感染。 2.配合地塞米松口服。 [外治] 1.滴鼻:1%麻黄碱生理盐水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日3~4次,以保持咽鼓管引流通畅。 2.滴耳:耳痛者用酚甘油滴耳(耳膜穿

文档评论(0)

hyh25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外科护理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7月06日上传了中级外科护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