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VIP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诵读文章,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品读梳理,理解文本内容。 体会孔子之“仁”,理解“仁”等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等儒家思想的内涵特别是“仁”与“为人”(即为君子)的关系,体悟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仁”等儒家思想的内涵特别是“仁”与“为人”(即为君子)的关系,体悟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演读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同学们还记得这是谁说过的话么?对,在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恃坐时,孔子问志,曾皙回答道出了孔子的心声。古人半部《论语》即可治天下,而如今联合国大厅仍然悬挂着孔子的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思想不仅在古代影响深远,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论语》十二章,走近孔子。 1.回顾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 , 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了解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二、独立自学 1.明确字音。 八佾( ) 文质彬彬( ) 迩之事父( ) 譬如( ) 子罕( ) 未成一篑( ) 诵读课文,明确重音和语调。 三、合作探究 1.找出《论语》十二章中直接论述“仁”的章节 2.小组合作完成下列章节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句意 ①子曰:“人而( )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翻译: ⑦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 )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 ⑨子曰 “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翻译: ⑩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 )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 )斯语矣。” 翻译: 3.这些章节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涵? 第二章里孔子强调了仁和礼乐的关系,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礼乐是仁的外在形式,失去仁的礼乐只是一副空壳子,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去行礼乐就是道貌岸人,表里不一。 第七章解释了读书人为什么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是因为任务重大道路遥远。读书人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有到死方休的决绝勇气。 第九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章孔子指出“为仁由己”“克己复礼” 同学们你们认为孔子的“仁”是指什么?抑或怎么做才是“仁”呢? 其实孔子对“仁”并没有确切的解释,不同弟子问仁,他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问仁,他给出的答案也不一样。 难道孔子思想混乱么?难道孔子善变?当然不是,要知道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没有伦理、礼制束缚,人只是奔跑于陆地谋生的带思想的动物。而孔子致死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想建立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和乐的大同世界。孔子的大同世界不是乌托邦,先贤尧禹的时代就有了大同世界的雏形。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呢?孔子看来,人人懂礼而讲礼就能实现。他曾说“礼之用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