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孝经直解》语法古今之比较
《孝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一般来说,它写于战国时代。自汉代以后,为其作注者迭起,且屡有帝王作注。八世纪初,唐玄宗作御注,于天宝二年又增补修订,颁行天下。过了六百年,至十四世纪初,元代初年维吾尔族学者贯云石撰写《孝经直解》,用当时的口语来讲解《孝经》。
同一语言材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当时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可以从对比研究中窥见语言发展之一斑。《孝经直解》的语言是通俗的古白话,与先秦文言文有很大差异,接近于现代汉语①,而又有若干不同。本文以《孝经直解》为主要材料,着重讨论语法方面的古今之不同。一
新的句末语气词大量使用,这是《孝经直解》在词法方面的突出特点。
《孝经》(下简称经)和《孝经御注》(下简称御注)均用正统文言写成。《经》与《御注》中使用的句末语气词有:乎、也、矣、哉、焉、与、耳。在用法上是一致的,没有超出上古各语气词的基本作用。
在《孝经直解》(下简称直解)中,先秦时期的语气词只剩下“也”,如:《经·十八》:“孝子之事亲终矣。”《直解》作:“这般为人,报答父母的心了毕也。”这个“也”表示已然的肯定语气,古代用法未变。代之而起的是一批近代汉语中新兴的句末语气词:呵、着、者、来、么、有来、有着、那。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呵”。
呵,主要用于陈述句,多数用在条件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语气。例如:
《经·五》:“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御注》:“能尽忠顺以事君长,则常安禄位,求守祭祀。”
《直解》:“这忠顺的勾当不落后了呵,能勾得自家的名分,守得自家祖先祭奠礼有。”
《御注》在后一分句前加“则”表示推论,使前一分句的假设更为鲜明。《直解》则以“呵”置于句末,表示这种假设的语气。
呵,还表示提顿,以引人注意。例如:《经·十六》:“修身慎行,恐辱先也。”《直解》作:“小心行呵,不辱末(没)了祖上有。”
这个作用在排比句中更为明显。如《经·十八》:“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者不甘。”《直解》作:“孝子没了父母的时分,啼哭呵,无做作的声气;把礼呵,无妆饰的容颜;言语呵,无文;谈穿好衣服呵,不安稳,听乐声呵,不欢喜,吃茶饭呵,不美。”
在《直解》中,“呵”主要表示停顿,而没有感叹语气,与现代汉语的“啊”不同。
着,亦写作“著”。用于句末时,1.表示祈使语气,例如:《经·一》:“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直解》作:“休道不寻思你祖上,依着你祖上行好勾当着。”“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2.用于疑问句尾,与疑问代词相呼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例如:“参不敏,何足以知之?”《直解》作:“我不省得,怎能知道著?”
“者”的用法与“着”同。在《直解》中,“者”与“着”常常互文。例如:《经·九》:“容止可观,进退可度。”《直解》作:“好体面着人看者,好行止着人依着。”“着”本写作“著”,“著”字从“者”得声,,但“著(着)”为澄母,“者”为章母。“著(着)”原为入声,“者”为上声,到《中原音韵》,澄母三等字已与章母合并,“着”已是“入声作平声阳”,归歌戈韵,“者”归车遮韵,两字读音相近。
“来”在先秦也作句末语气词,表示祈求、劝勉等语气,但用得很少,《孝经》中没有出现。《直解》中的“来”,用于句末,表示过去时。例如:《经·一》:“曾子侍。”《直解》作:“根前奉侍来。”《经·九》:“所因者,本也。”《直解》作:“是他根脚里元有那个孝顺的心来。”“来”的这种用法,在今天北方话中还用。
除上述语气词以外,《直解》中还有一个特有的语气词“有”。“有”是借用蒙古语助动词,用于句末,在元代的口语资料中,使用率相当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它可以放在陈述句后,例如:《经·十二》:“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直解》作:“敬重的人少,欢喜的人多呵,阿的便是紧要的道理有。”也可以放在疑问句后,例如:《经·十五》:“又焉得为孝乎?”《直解》作:“怎生是孝有?”还可以用于条件复句中最后一分句末尾。例如:《经·十六》:“天地明察,神明彰矣。”《直解》作“省得天地的道理呵,自然有福有。”
有,多数情况下用在动词谓语句后。有时也加在判断句的表语之后,如《经·一》:“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直解》作:“阿的是孝道的为头儿合行的勾当有。”
《直解》中的语气词也可以连用,构成“有来、有着、也有,”等。例如:《经·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直解》作:“天下诸侯都来添气力,祭奠有来。”《经·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直解》作:“便似在深水薄冰上行,则怕有失措的一般有着。”《经·七》:“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直解》作:好的歹的勾当先教知道呵,百姓自家怕也有。”这些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着各自表达的语气,但各有侧重。“有来”、“有着”重点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