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河网地区黄河生态建设的思考.docx

关于加快推进河网地区黄河生态建设的思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加快推进河网地区黄河生态建设的思考 0 注重协作,加强环境治理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计划,关系着人们的福祉,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多年来, 濮阳市在致力于黄河治理开发、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 也注重黄河的生态建设。如, 对黄河背河洼地进行引黄稻改, 加快黄河河道整治步伐, 对黄河滩区进行综合治理, 加强湿地保护, 扩大绿化面积等。通过开展黄河生态建设, 有力地改善了沿黄两岸生态环境, 使背河洼地变成了稻花飘香的豫北小江南, 使黄河滩区变成了绿色生态长廊, 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笔者结合工作实践, 对濮阳市黄河生态建设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1 郑黄河生态建设的重点和目标 濮阳市黄河生态建设的范围主要包括沿黄背河洼地和黄河滩区两个区域。 1.1 渍生盐碱地面积 濮阳市沿黄背河洼地位于临黄大堤左侧, 涉及濮阳、范县、台前3县19个乡 (镇) , 230多个行政村, 土地面积约3.3万hm2, 占全市总面积的8%。受黄河决口、复堤取土和黄河长期侧渗的影响, 该区域塘坑、洼地多, 渍生盐碱地面积大, 成了生态环境恶劣、不产粮食的不毛之地。“春天盐碱白茫茫, 夏天一片水汪汪, 秋天到处芦草荒, 只见种地不见粮”的顺口溜, 就是昔日沿黄背河洼地群众饱受洪涝和盐碱侵扰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 濮阳市沿黄背河洼地生态建设重点和目标是: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 改良土壤, 健全灌排体系, 实施稻改,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完善农田林网, 逐步建成濮阳市稻米和水产生产基地, 最终将背河洼地成为生态环境优美, 稻花、荷花飘香的豫北小江南。 1.2 黄河滩区附水区 濮阳市黄河滩区位于濮阳市最南部和东南部, 地处黄河河槽与大堤之间, 呈一宽窄不等的长条状, 涉及濮阳、范县、台前3县21个乡 (镇) , 560多个行政村 (含骑堤村) , 面积近4.67万hm2(含大堤占压) , 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1%。该区域既是黄河行蓄洪区, 又是滩区群众繁衍生息、生产生活的必需场所, 河势摆动频繁, 伏秋大汛洪水易漫滩, 群众的生产、生活没有保障, 土质多变, 沙化贫瘠, 坑塘、洼地、串沟、沟河相间, 产业结构单一, 生态环境脆弱。 多年来, 濮阳市黄河滩区生态建设的重点和目标是:治理洪涝灾害, 整治低洼、沙化土地, 调整种植结构, 发展生态高效农业;适度发展经济林, 防风固沙, 保持水土, 消除滩区沙尘暴和荒漠化侵袭;实施堤防绿色长廊工程, 加强湿地保护, 开发建设黄河水利风景区。最终使黄河滩区成为生物多样、具有黄河历史文化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带。 2 孔庙为黄河生态公益设计 2.1 黄河-芦丘地区生态公路网 2.1.1 步进行的步骤 濮阳市黄河背河洼地生态建设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发展农业生产, 解决群众贫困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 濮阳背河洼地人民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利用黄河水沙资源, 通过引黄供水工程自流放淤等方式, 淤填背河大潭坑10余个 (因黄河决口形成) , 并对背河几百米内的坑塘、盐碱地、沙荒地进行了淤灌改土、压碱, 共改良土地5万余亩。 2.1.2 背河地面灌排体系的健全 解决背河洼地区域群众脱贫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稻改。濮阳市曾3次实施背河洼地稻改工作, 但都未能取得成功。1958年, 修建濮阳县渠村引黄闸之后, 进行第一次背河洼地稻改工作。但是, 由于水利工程不配套, 形成大面积的次生盐碱地, 不得不改旱作。1965年, 进行第二次稻改工作, 但因过分强调灌淤压碱, 稻改再次失败。1973年, 进行第三次稻改工作, 但由于排灌工程不配套, 稻改仍未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1986年, 濮阳市人民认真总结背河洼地稻改失败的教训,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确立了将治水和健全背河洼地灌排体系作为稻改的前提和重点, 进行背河洼地综合治理。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 共开挖和清理引黄排涝沟渠6 700多条, 新建桥、涵、闸等设施2 200多座, 改建大型引黄闸5座。背河洼地灌排体系的健全, 确保了背河洼地旱能浇, 涝能排, 为开展背河洼地稻改和生态建设创造了条件, 提供了保障。如今, 濮阳市背河洼地优质水稻种植面积约4万hm2, 平均1 hm2产量为7 500 kg, 并且稻田养鸭、套养泥鳅等高效生态模式得到了试验、示范, 水稻产业效益大幅度提升, 水稻生产、水产养殖已成为沿黄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2.1.3 黄河背河洼地景观区的环境特征 濮阳市引黄稻改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背河洼地区域的生态建设。 (1) 利用黄河水沙资源, 通过自流放淤方式, 将5万余亩盐碱地、沙荒地及坑塘淤灌、抬高, 改良成良田, 恢复了丰富的地表植被, 改善了生态环境。 (2) 引用优质的黄河水资源, 获得稻改的成功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