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草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草莓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疾病。近年来,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逐渐加重, 特别是保护地草莓白粉病, 发生严重时, 病叶率在45%以上, 病果率在50%以上, 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我国于1959年首次在沈阳农学院温室草莓上发现白粉病。20世纪90年代, 特别是“丰香”等品种大面积推广以来, 白粉病发生严重, 个别地区, 白粉病已成为草莓上最严重的一种病害。草莓白粉菌属于专性寄生菌, 像锈菌和霉菌一样, 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东亚等草莓产区。白粉病是冷凉地区草莓的主要病害, 也是棚室栽培中的重要病害, 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的草莓产区发病严重。
1 核电站症状和症状
1.1 子囊孢子泥炭圆片
草莓白粉菌为羽衣草单囊壳[Sphaerotheca aphanis(Wallr.) Braun], 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单囊壳属。菌丝体生于叶的两面、叶柄、嫩枝和果实上, 分生孢子圆筒形、腰鼓形, 成串, 无色, 18~30 μm×12~18 μm;子囊果生叶上者散生或稍聚生, 生在叶柄和茎上者稀聚生, 球形、近球形, 褐色、暗褐色, 直径60~93 μm, 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 大小差异很大, 直径4.5~24 μm;附属丝3~13根, 丝状, 弯曲, 屈膝状, 长度为子囊果直径的0.5~5倍, 基部稍粗, 表面平滑, 有0~5个隔膜, 全长褐色或下部一半褐色, 有的仅顶部无色;子囊1个, 宽椭圆形、椭圆形, 无色, 60~90 μm×45~75 μm;子囊孢子8个, 少数为6个, 椭圆形、长椭圆形, 有油点1~3个, 多数2个, 此外, 还有颗粒状内含物, 无色, 15~24 μm×10.5~15 μm。无性阶段为Oidium humuli, 属于半知菌亚门, 丛梗孢目, 粉孢属。
1.2 花感病、植物枯病
白粉病危害草莓的叶片、叶柄、花、果实及果梗。草莓叶片发病初期, 在叶面上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 随病情加重, 叶缘逐渐向上卷起, 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和白色粉状物, 后期呈红褐色病斑, 叶片边缘萎缩, 焦枯, 花蕾和花感病后, 花瓣变为红色, 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感病后, 幼果不能正常膨大, 干枯。果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物, 失去光泽并硬化。
2 疾病规律
2.1 中距离子型草莓张量染1e
在寒冷地区, 病菌以闭囊壳、菌丝体等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在活着的草莓老叶上越冬;在温暖地区, 多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草莓白粉病主要依靠带病的草莓苗等繁殖材料进行中远距离传播。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 经气流传播到寄主叶片上, 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片表皮侵入, 菌丝附生在叶面上, 从萌发到侵入一般需20 h, 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 4 d后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 d后成熟, 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 进行再侵染。
2.2 不同温度对芽孢芽孢杆菌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草莓白粉菌产生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为20 ℃, 5 ℃以下和35 ℃以上均不发病。孢子囊在水中极易破裂而释放出孢子。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15~25 ℃, 相对湿度75%~98%。强光照明显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的生长。随时间延长分生孢子存活力下降, 但侵染5个月以后仍有部分分生孢子有活性, 分生孢子在新叶上的萌发率明显高于老叶。雨水有抑制白粉病发生的作用, 孢子以晴天下午飞散最多, 降雨则强烈抑制孢子传播。叶背面较易发病, 因叶背面气孔多, 且叶背面角质层较薄, 病菌易侵入。越冬或越夏病菌的存活力和致病力取决于无性孢子的产生情况。
3 预防和处理
3.1 对光皮尔期合理的抗性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品种的抗病性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 草莓白粉病等真菌病害的抗病育种与抗性鉴定就成为草莓育种中的首要任务。国内外学者针对草莓白粉病的抗病育种与抗性鉴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Nelson等研究了温室和露地上栽培的17个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 发现不同基因在不同的病害胁迫下可以遗传不同水平的遗传抗性。Jahn等把空间模拟与遗传信息相结合就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遗传抗性进行了研究。
李文金等于2000年调查了赛娃、美德莱特、丰香和弗吉尼亚4个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 结果表明, 4个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从强到弱顺序为赛娃美德莱特丰香弗吉尼亚。陈铣、花秀荣于2003~2004年就18个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做了田间鉴定, 发现草莓群体中广泛存在抗白粉病品种, 即具备有抗白粉病基因, 同时提出通过抗白粉病品种与品质极佳的主栽品种丰香杂交, 有可能选育出既具有丰香的品质、又能高抗白粉病的新品种。张志宏等于2002年借鉴黄瓜和甜瓜白粉病的离体鉴定方法建立了草莓离体叶盘鉴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