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有生命的风景里录音报道如何营造意境美.docx

让生命在有生命的风景里录音报道如何营造意境美.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让生命在有生命的风景里录音报道如何营造意境美 “意境”属于美学范畴。《辞海》(1998年)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提出:“意境美”,“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只有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意境的高低成为评论家衡量作品成败的一项标准。 广播录音报道是新闻的一种体裁,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尽管其与文艺作品在写作创作原则上各有主张,但在宣传效果上却很值得鉴赏。优秀的广播录音报道会通过“有声语言”营造意境美,增强播出的审美感和感染力,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遵循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前提下,形成广播录音报道的意境美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多作些研究和尝试。 (一)把握生活的真实、细节的生动,以扣人心弦的笔触来形象展示事物内涵。 细节是描述事物的关键部分,找到了它就找到了揭示人(事)物个性特征的“钥匙”。以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采制的录音通讯《帕米尔赤子——吴登云》为例。作者是这样描写吴登云献皮的:“他坐下来,挽起裤腿,注射麻药,绷紧皮肤,用刀片把一片片薄皮从不断渗血的腿上剥离下来。十片、十一片、十二片……一层密密的汗珠布满了吴登云的前额、脸颊。他用微微颤抖的手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13块皮肤,然后又一片片地移植到孩子身上。”这一白描式的细节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仿佛看到了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被吴登云医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大无畏精神所折服,营造了震撼人心的壮美意境。如果没有这一段细致入微的细节描述,全文就会缺少闪光点,流于平淡和乏味,达不到慑人心魄的影响力。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善于捕捉细节,用细节烘托主题。 (二)巧妙应用音响,用不同的声音反映和塑造(人)事物本质,构建真实美、形象美的意境。 仍以上例报道为主,《帕米尔赤子——吴登云》的现场录音、背景音响多达七次。其中,有一段吴登云的女儿——吴燕生前的录音,珍贵而典型,表现了吴医生“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又例如,笔者在采制“百名中国人徒步穿越罗布芒漠”探险旅游活动时,其中一段摘录了六位游客的感受:有的说“沙漠里什么钱都没用,没有人会卖东西给你,而团结、互相帮助的精神体现出来了”;有的说“不真正去一下,你就不能体会到自己怎么战胜自己”;有的说“其实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感觉心灵受到洗涤,更加纯净……”这些抒情而真挚的语言使报道充满诗情画意,营造了令人遐想的空间和意境,使听者身心得到极大的愉悦和放松,该报道因此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可见,巧妙地运用丰富的音响资料是充分发挥广播媒体优势的手段之一。 (三)选择音乐、歌曲等,揭示人物内心波澜,深化主题,渲染情景,使“听的艺术”独具魅力和传播价值。 众所周知,广播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充分利用歌曲、音乐、诗歌等有声资料可使录音报道增光添彩。如,笔者在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奖”一等奖的节目组合中,在系列录音报道《寻找金穗》“金穗”的女儿张洪“复信”一段中,配以凄美的小提琴音乐传达出她失去父亲的悲伤,如泣如诉的音乐使听者沉浸在报道所设计的情感氛围里,平添几分悲壮之美;荣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录音报道《荒山之恋》,描绘老三届知青孙学敏几年来执著绿化荒山的情怀,结尾处她真诚地说:“我想在这座荒山上撒下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奉献人生的晚年,留下一捧绿土,留下几点荫凉。”此时,歌曲渐渐响起“就恋这一缕缕炊烟,就恋这一把把黄土,就盼这一座座青山,就盼有一层层绿。”歌曲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心愿,也画龙点睛地点出了主题思想。又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在一篇消除噪音污染的科普稿件中,应用了火车鸣笛、汽车喇叭声、小贩吆喝声以及水流汩汩、小鸟啼叫声等声音,使人听到一曲倡导环保的“交响乐”,令人拍案叫绝。真是达到了明代诗评家朱承爵所言“意境融融,出音声之处,乃得真味”的效果,创造了出奇制胜、荡气回肠的审美意境,好听、耐听、值得听。 王朝闻在《美学概论》一书中精辟地指出:“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记者在以上三个方面的运用中,应该力争使每一个细节、每一段音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实践证明,每一件优秀的新闻作品都凝结着采制者浓厚的情感和心血,打动不了采写者的作品,同样也打动不了广大受众。 现在,新闻界也不断强调在真实展现人(事)物的基础上,提高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识,增强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笔者认为,各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传播特点,研究新闻作品的艺术美,使意境交融的好作品真正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为人民奉献情真意切、真实感人、意境优美的好作品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