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稻区建国后稻作技术源流考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豫南稻区建国后稻作技术源流考述 河南南部的水稻主产区包括淮河流域、淮南山脉和南阳盆地。这是河南省水稻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超过47万hm,占全省85%以上。本区位于北亚热带北缘,全年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主要实行稻麦、稻油、稻肥一年两熟轮作制,部分水田则为一年一季稻作。豫南稻区既属于“华南、华中中籼型”,又属于“华北、华中中粳型”,是典型的籼粳交叉地带,史称“豫南老稻区”。 1 通过对水稻生产起源的研究 1.1 西汉和西汉前期国家农业生产建置期 光山、潢川等县发现的稻谷遗存表明,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豫南境内就已有稻作栽培。我国古籍和地方志的史料中也很早就有豫南稻作的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载:春秋战国时期楚相孙叔敖决期思之水建期思陂以灌雩类(今固始县东南部)之野,后又建芍陂(今固始县黎集总干渠)约灌稻田千倾。西汉武帝时代,兴建“鸿隙陂”(今正阳、息县之前)浇田数千倾。《汉书·沟洫志》记载:“晨兴鸿隙陂改千倾田,汝土以殷鱼稻子浇流引衍它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河南省的唐河、白河、湍河沿岸水利建设就和郑国渠、都江郾并驾齐驱,合称中国三大水利区。张衡《南都赋》(公元78—139年)记载,在当时南阳一带,不仅创始了水旱轮作的先进技术,而且已经出现了稻麦轮作复种一年两熟制。这种轮作制度的形成与当时南阳地区较为完善的水利设施密切相关。 1.2 水稻品种有个人品种 有关籼、粳稻特性区别的最早记载见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公元121年),张衡《南都赋》中曾有关于香米的记载。三国时代魏·张辑《广雅》(公元227~332年)中有糯稻的记载。我国记载水稻品种的专书,首见于西晋郭义恭(公元3世纪)的《广志》,该书已佚。从《齐民要术》的摘引中共记载了13个水稻品种的名称,其中4个为粳稻,其余9个可能为籼稻。《齐民要术》本身又补充了当时(北魏,公元6世纪)栽培的水稻品种24个,其中13个为粳粘稻,11个为粳糯稻,没有籼稻。从隋到宋,豫南水稻主要以粳型为主。北宋时期,连年兴修淮河等流域的农田水利,大力垦荒,“就水广种秔稻,并免其租”。南宋时期,由于宋真宗推行南北谷物交流,籼稻由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传入豫南。自占城稻由福建传入后,籼稻在豫南地区逐渐居首。到了明、清时期,方志大增,记载水稻品种的方志也相应增加。据游修龄(1981年)考证,清乾隆七年(1742年)所修《授时通考》卷22谷种篇转录的直省志书,栽有河南7个州县的15个品种。清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载:“光州及光山、固始、商城食以稻为主。稻有粳、有籼、有糯……,香禾畾、箭子白、臙子赤、六旬稻、香秔、关西风、一丈红、芦黄糯、珠沙糯、羊脂糯、秋风糯……”等,共记述了29个品种。这些史料说明,自汉代始,豫南稻区就十分重视品种在稻作生产中的作用。 2 水稻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品种使用 建国以来豫南稻区以解决技术瓶颈为主题以推动良种更新为主线,稻作生产走过了4大发展阶段。 2.1.2 引进水稻品种,生长、选育和研究推广情况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稻田施肥数量有了较多的增加,使增肥增产与水稻品种不耐肥、不抗倒伏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进选育筛选耐肥抗倒的水稻高产品种,成为生产上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当时在全国“高改矮”和杂交稻兴起的背景下,先后引进了418份国内稻种资源。鉴定推广了矮子占、珍珠矮11号、广选3号、南京11号、红早糯、84矮63、泸选19号、广陆矮4号、南优2号和汕优6号等20多个品种和组合。同时,育种工作也取得了进展,育成推广了信矮1号、信矮3号、光矮6号、召矮1号和73-1等7个品种。这些推广品种的共同之处是:矮秆抗倒、叶片直立;单产水平6 000kg/hm2左右;适应性广,抗病性较强,稳产性好;米质一般,甚至较差;多穗型品种居多;中籼中熟为主。“引进推广水稻品种南京11号、八四矮63”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2.1.3 豫硫水稻品种株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产、优质、多抗、稳产品种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这期间,先后引进国内各地的稻种资源1 017份,筛选应用了桂朝2号、广二矮104、红南、密阳23、扬稻1号、四喜粘、扬稻4号、南农2 159(糯稻)、荆糯6号及汕优63、D优63等18个品种,育成了豫籼1号、豫籼2号。这些品种的主要特征是:茎叶形态较好,穗数、粒数、粒重协调兼顾;多抗性品种居多,稳产性好单产水平2多数外观品质优良,适口性好;以中迟熟籼稻为主。这些品种的应用,推动了豫南稻区水稻产量的增长和稻米品质的改善。“水稻中籼良种广二矮104、红南、桂朝2号引进鉴定与推广”、“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四喜粘”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1.4 水稻品种特点 “八五”以来引进鉴定推广了冈优22、冈优151、II优838、D优68、两优培九等优势杂交稻组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