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构造样式特征.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构造样式特征 盆地构造发育特征的研究贯穿了沉积盆地的研究开始。构造活动的沉降和上升导致盆地接受沉积物和剥离的最直接控制因素是盆地的沉降和上升。盆地所受力学性质的不同,在盆地内部会形成不同的构造格架和构造样式。同时, 构造活动也是盆地内有效油气圈闭形成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控制因素, 可以通过构造样式研究去认识和预测可能出现的有关油气圈闭类型。 目前研究成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垂向上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而局部构造样式分布特征仍是控制油气聚集的主要因素,因此,其构造样式及分布特征的研究,对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震反射界面 东海陆架盆地是在元古界、古生界基底上发育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南部自西向东划分为瓯江凹陷、雁荡凸起、闽江凹陷、台北凸起、基隆凹陷(图1)。据钻井及地震资料揭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前中生界基底,中生界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新近系的中新统及上新统,第四系的全新统—更新统(表1)。 根据地震反射结构、地层层序、测井曲线及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划分出6个不同级别的地震反射界面(T0220、T30、T40、T50、T60和Tg),也是6个不整合面的反映,代表了影响整个东海陆架盆地的全区性构造运动, 分别对应基隆运动、雁荡运动、瓯江运动、玉泉运动和龙井运动。根据地震反射特征结合层序地层学分析,东海陆架盆地主要由中生代和新生代2个构造层组成,其盆地结构类型可分为坳陷型、断陷型和断坳型。 2 盆地构造变形样式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构造应力 场环境,从裂陷阶段的拉张应力场,到褶皱回返阶段的挤压应力场,再到区域沉降阶段的拉张应力场(应力松弛),东海陆架盆地经历了不同构造应力场的叠加,形成了3类构造变形样式、10种构造组合。 2.1 正断层材料上陡下缓、凹面上 伸展构造是由正断层组合而成,而伸展构造发育期均以铲形正断层为主,绝大多数正断层均为上陡下缓、凹面向上。根据断层及地层的组合关系可以细分为半地堑(箕状断陷)构造组合、地堑构造组合、多米诺断裂构造组合、掀斜断块和火成岩构造组合5种。 (1) 不对称盆地 该构造组合由一条同生断层构成边界断层,在边界断层的另一侧则是向凹陷倾斜的斜坡,形成一侧由主干弧形或铲形正断层控制的不对称盆地,剖面上呈箕状形态(图2)。 (2) 地表上的地垒-地堑式构造样式 地堑构造样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由两条相向倾斜断层及其之间所夹持地层组成,通常形成长条形的断陷盆地。多个地堑在空间上可以组成地垒-地堑式构造样式,一个地堑也可以形成复式地堑构造样式。断层属于同生断层,沉积地层中部最厚,两翼较薄(图3)。 (3) 多米诺断裂构造组合 该构造组合是由一组走向近平行、倾向相同的断层构成(图4)。断层面为平面状,上下倾角基本一致。此种组合见于凹陷内部的相对隆起区。 (4) 断层面为平面的树种,沿平面面旋转轴 掀斜断块是在拉张应力作用下由正断层不均匀升降引起的沿平面状断层发生地层和断层的旋转,沿铲式断层的断层面仅地层发生旋转或掀斜产生(图5)。 (5) 身份反射型 东海陆架盆地火成岩非常发育,根据其存在方式分为披盖、刺穿和层间型等类型(图6)。披盖反射具有低频率、强振幅和波状等特征, 反映了基性和中基性熔岩;刺穿反射具有多种形状, 其内部无正常反射, 根部清楚, 顶部呈弧状强反射;层间型反射具有突发强振幅、延伸不长的特征。 2.2 压缩结构的风格 在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地层发生冲断、褶皱,形成形式繁多的压缩构造。在本区主要识别出叠瓦状逆冲构造组合、挤压背斜构造和断背斜3种。 (1) 逆冲断层的发生时代 东海陆架盆地至少经历了4次构造变换,其中中生代应力场至少有两次改变:侏罗纪早期为拉张应力场,侏罗纪末期变为挤压应力场;另一次发生在白垩纪,同样早期为拉张应力场,后期为挤压应力场。在侏罗系内部形成南东东向的逆冲,与陆地上观察到的中侏罗世大型向南东的逆冲推覆极性一致,同时在白垩纪末期构造反转时形成了逆冲断层,该冲断层一般是上陡下缓、断面下凹的犁式逆冲断层。该逆冲作用依次发育,形成了叠瓦状逆冲构造组合(图7)。 (2) 沉积阶段挤压作用形成 挤压背斜构造是后期挤压作用形成,也可以是同沉积阶段挤压作用形成。本区挤压背斜构造主要形成于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挤压应力场环境,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地层的波浪式起伏(图8)。 (3) 挤压应力场后断背斜式力学模拟 断背斜是由断裂控制的特殊背斜构造样式,多为后期在挤压应力场背景下形成,本区的断背斜(图8)形成于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挤压应力场环境。 2.3 类型结构 (1) 走滑构造与正花状构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7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