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楚湾遗址发掘简报.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州市楚湾遗址发掘简报 楚湾遗址位于合肥市迎阳市楚家湾村和七村村两侧的三个不规则地面上。这是七十年代初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村落遗址(图一)。1978年以来,我们多次对其进行调查,1993年又进行了详细的复查,并采集了一批实物标本。现将历年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 第一,三大区和两个弱化地段遗迹和文化遗迹 楚湾遗址地处伏牛山余脉的丘陵地带,四周为海拔300—500米之间的低山和丘陵,遗址区为丘陵间的河旁台地。附近地貌与豫中地区黄土地带相似,亦有黄土塬和阶地。遗址北临三山河,东靠七村河,南侧及西侧连接山间台地。遗址高出村庄10余米,高出河床30余米,海拔高度约214米。 从调查情况看,三个台地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多寡之分,也存在着早晚不同。我们把东南侧台地定为Ⅰ区,西南侧台地定为Ⅱ区,北侧台地定为Ⅲ区(图二)。Ⅰ区面积约80000平方米,文化层一般厚2—3米,最厚处达5米以上,最下层发现有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从断崖上观察,遗迹有房基、灰坑、土坑墓、瓮棺葬等。地面上散落的遗物很多,采集标本中的白衣彩陶片绝大多数为Ⅰ区获得。Ⅱ区面积为2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5—3米,东南角最厚处达4米以上。遗迹有房基、灰坑、土坑墓、瓮棺葬等。从地表采集标本看,多属仰韶文化中晚期。Ⅲ区面积约5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2米,遗迹有房基、灰坑、墓葬等,遗物主要属仰韶文化中期和晚期。 此外,Ⅰ区南侧断崖下的二级台地上也发现有仰韶文化时期的遗物分布,面积和遗存分布情况不详。 二、 区土坑区5级 (一)房基集中暴露于Ⅰ区北侧及Ⅲ区南侧的崖壁上。从崖壁上暴露的地层叠压和遗迹打破关系分析,房基分别属于三个时期。下层见有半地穴式圆形房基一座,位于Ⅰ区北侧断崖的最下层,直接挖入生土20多厘米,直径2.6米,经剥离后发现坑底光滑,坑壁有草拌泥痕,坑内填灰杂土。中层房基发现有十座,均为地面建筑,建造时多用黄色杂土和烧土块铺垫20—30厘米厚的土台;四周树立密集圆木柱后,用草拌泥垒墙;室内用料礓粉、河砂及粘土拌泥涂抹三至十一层作成地面,每层厚1—1.5厘米;建好后用火将房基和墙体烧成褐红色。暴露出的房基墙体多已被毁,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处残存高度为29、墙体厚30、墙内柱洞直径10—15厘米。上层发现房基两处,情况与中层房基基本相同。 (二)灰坑断崖上暴露的灰坑约三十余个,有圆形袋状坑、椭圆形坑及不规则形坑等。直径多在1.5—2.5米之间,个别直径达3米以上,深亦超过3米。坑内多数填灰杂土,底部有一层植物灰烬,另有一部分填充红烧土块。 (三)陶窑在Ⅰ区东南角暴露出一座残陶窑,仅剩窑室底部一小部分,可能为横穴窑。 (四)墓葬分为竖穴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 竖穴土坑墓多暴露于Ⅰ区南部、北部和Ⅱ区东部的断崖上,Ⅲ区南部断崖上亦有发现。从断崖上观察,均为成年人墓葬,仰身直肢一次葬,头向朝西或朝北。个别墓穴底部见有灰白色朽木痕。 瓮棺葬均埋葬婴幼儿。在遗址区各断崖上均有暴露,尤以II区东部断崖上最多,达七座。多以鼎、罐等单件器物作葬具,竖立于土坑内;有三座使用小口尖底瓶与器盖、小口尖底瓶与钵、尖底缸与钵组合成葬具,横卧于土坑内,头向朝西,棺内尚存部分骨骼。 三、 b型,大小均泥质红陶 遗址区内地表及断崖下散落有相当多的文化遗物。 (一)陶器在调查中采集的陶器较多, 仅可辨器形的就达200多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较少。泥质红陶器表多磨光后施一层红色陶衣,有的还有纹饰,主要为线纹、凹弦纹、指压窝点附加堆纹及彩陶等。彩陶分白衣彩陶和红衣彩陶两类,其数量基本相当。白衣彩陶是先在盆、钵、碗、泥质红陶罐和个别瓶等的肩部、上腹部、唇部及沿面上涂一层白衣,个别折沿盆的内外壁均涂白衣,然后用黑褐色单彩或红色与黑褐色复彩描绘圆点弧边三角纹、花卉纹、睫毛纹、同心圆纹、平行带状纹、 垂弧纹等,图案十分醒目(图三)。红衣彩陶是直接在红色陶衣上用黑褐色彩或棕红色彩绘制图案,主要为网纹、平行带状纹、勾连纹、藤须纹、弧边三角纹及各种几何图案等(图四)。 陶器器形有釜、鼎、甑、罐、盆、钵、碗、豆、小口尖底瓶、缸、瓮、壶、器盖、器座等。 釜标本4件,均为残片。XCC:055,夹砂褐陶,小口,圆唇,矮颈,斜肩,折腹,肩部饰凹弦纹,口径约20厘米(图五,8)。 鼎分二型。 A型:完整器1件(XCC:019)。盆形鼎。夹砂褐陶。侈口,折沿,折腹,圜底,底附三个带凹槽的足。上腹饰凹弦纹,折棱上饰指压浅窝纹。口径18、残高11.2厘米(图五,14)。 B型:罐形鼎,形制较多。均夹砂灰褐陶。分二式。 BⅠ式:1件(XCC:074)。折沿,侈口,颈微束,腹微鼓。素面。口径32厘米(图五,17)。 BⅡ式:8件,完整器1件。侈口,折沿,束颈,圆鼓腹。素面。XCC:098,足残,足根外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