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朝墓葬出土石兽的初步研究
根据作者的实地调查,南朝陵墓动物的造型特征可分为两类:a型(图1):(1)上角(角或角);(2)脊柱突出;(3)长着长长的脖子。(4)它很长。(5)身体有两条翅膀。B型 (图二) : (1) 头上无角; (2) 脊椎下凹; (3) 颔下无须; (4) 长舌外吐; (5) 形体较短; (6) 身有双翼。A型石兽常置于帝陵神道。和东汉汝南太守宗资墓石兽 (图三) 大体一样, 应该是天禄辟邪。B型石兽常置于王侯墓神道, 类狮类虎, 和《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记“状如虎, 有翼”的穷奇颇相似。鉴于B型名称一直未发现铭文类确据, 本文主要就A型 (即帝陵石兽) 展开论述。
和A型类似的有翼神兽形象可以溯源到商代, 但根据考古发现, 该主题被固树并运用于陵墓神道则是在汉代, 具体说来应该是在东汉。西汉时也有零星记载与发现。如未央宫中即有天禄阁, 传为萧何建造。李零“疑天禄阁亦图绘天禄于内 (或立其像于外) , 同麒麟阁。”江苏苏州虎丘农机厂也出土有西汉晚期的辟邪形铜座, 器底有铭文“尚方作, 河平元年五月甲子造。”河平是汉成帝刘骜的年号, 河平元年即公元前28年。咸阳市博物馆现藏有两件玉辟邪, 一件作昂首挺胸式, 头上有双角, 贴头顶向后弯;一件作低首匍匐状, 头上也有双角, 双角并合, 角端向左右分开。这两件玉器都出土于陕西咸阳汉渭陵 (汉元帝陵), 汉元帝刘驾崩于公元前33年, 故它们的制作年代也不会晚于这个时间。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藏玉辟邪, “狮首似龙, 亦昂首挺胸, 头上有双角, 背上有羽人为御, ……可能也是时间 (西汉晚期) 相近的作品。”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说, 东汉时期的天禄辟邪可谓不胜枚举。可以说:这一时期“形成固定形象的天禄辟邪。”
关于天禄辟邪的名实对应关系, 历来争议颇多。据欧阳修《集古录》、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东汉汝南太守宗资墓前有二石兽, 膊上有铭文, 一曰天禄, 一曰辟邪。《汉书·西域传》有孟康注:“桃拔, 一名符拔, 似鹿, 长尾, 一角者或为天禄, 两角者或为辟邪。”朱希祖据此再旁征元陆友《研北杂志》、明杨应奎《重镌汉宗资墓石兽膊字记》、明《一统志》、嘉庆《一统志》考证, 一角即是天禄, 两角即是辟邪。但浙江出土的一面汉镜上有独角翼龙式花纹, 旁注铭文“辟邪” (图四), 使这一考证的可信度大打折扣。而孟康之注是否为不易之论, 也值得探究。萧常《续汉书》记:“符拔似麟而无角。”与孟注亦相抵牾, 似乎有进一步考证的必要。囿于学识与篇幅, 笔者暂记数语以待后彦, 本文姑从前贤。
笔者以为天禄辟邪形象既固树于汉代, 必与此一时期或此前流行的其他艺术形象有联系。而这一形象笔者认为应该就是龙。最有力的佐证就是浙江出土的那面上有独角翼龙式花纹汉镜。在独角翼龙的旁边注铭文“辟邪”。李学勤曾通过比较良渚玉器上旋目兽面纹与饕餮纹的相似之处, 得出二者有渊源关系的结论。笔者在这里邯郸学步, 效法先贤, 也枚举龙 (图五、图六) 与天禄辟邪的若干相似处, 以求进一步证明二者的渊源关系。
其一, 龙和天禄辟邪都有“S”型的身形。天禄辟邪的身形一般都很长, 而且尾部也极长, 这是除龙之外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具备的特征。
其二, 龙和天禄辟邪头上都有角。而在神话传说中既有双角特征又有独角特征的 (独角龙) 只有龙。
其三, 龙和天禄辟邪颔下都有长须。
其四, 龙和天禄辟邪都有凸起的脊椎。
其五, 天禄辟邪是身有双翼的, 而在汉代人的想象中, 龙也是有翼的。应劭注《汉书·礼乐志》曰:“訾黄, 一名乘黄, 龙翼而马身, 黄帝乘之而仙。”而有翼龙在汉画中也极为普遍。
以上五点足以说明龙与天禄辟邪之间有不浅的渊源。
天禄辟邪在南朝只见于帝陵, 王侯陵墓都是名称待考的有翼狮虎兽。这一点似乎也在暗示着天禄辟邪属“龙”的特性。皇帝就是真龙天子, 这种观念至迟在汉代已经被固树。
此外, 天禄辟邪置于南朝帝陵前, 应该和“天命”、“禄位”不无关系。如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给刘裕, 诏书中就有:“是以天禄既终, 唐、虞弗得传其嗣。”而最能代表“天命”的可能就是龙。自刘裕之后的南朝历代君主都热衷于在陵墓神道前安置类龙的石兽, 是否有身后继续享受“天命”、“禄位”的私心在, 是否想通过石制的天禄来昭示“天命”、“禄位”的永固呢?这些都很难考证了。
何星亮发现:“印度佛教中的狮子对中国龙形象的演变影响很大, 唐宋时期的龙吸收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 脑后披鬣, 鼻子也近狮鼻。”笔者认为这一影响早在在汉代已经可见端倪。自汉哀帝元寿元年 (公元前2年) 时佛教传入中土, 至南朝已经盛极一时, 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确证。因此笔者认为天禄辟邪就是狮子化的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