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今脉诊之六大误区.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今脉诊之六大误区

(摘自《岐轩脉法》)

习学中医之诊脉,无不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之感

叹,甚或以为“非才高识妙”则难识其奥。有志之士穷多年心

血仍无所获后则自惭才浅识陋,而退避三舍,不敢问津。这使

得中医的神秘集中体现在这三个手指头上,随着脉诊的没落,

中医也在逐渐没落而丧失着其特色!

真的是习学中医者见闻不够,悟性太低吗?我泱泱大国,

难道真的只有传说中的几个“祖传中医”、民间“盲人名医”,

才是真正的高悟性人才吗?绝对不是!

勤求己过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当学而无绩,则责己

之过,很少怀疑所学之非。其实学脉诊难有收获,关键在于古

今传习之脉诊理法尚不完善,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对“平人脉象”论述过于侧重于脉象的变化。比

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说。使人误以为平人脉象是变动不居

的,没有准确固定统一的标准。又如肺浮、心洪、肝弦、肾

沉、脾缓之说使人误以寸口脏腑各部当见本部之脉。又如男女

老少,高矮胖瘦,性情急缓,喜怒哀乐,脉亦各不相同,真是

小小寸口变化万千,只能令人望洋兴叹。不明平人不病之脉,

则更是难辨何为有病之脉。《岐轩脉法》认为平人之不病的共同

特点是“阴平阳秘”,它就像价值隐藏在波动变化的此贴可以能

1

为广告,敬请大家向版主报告!之中的规律一样,隐藏在脉象

的背后。需要用中医理论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可以为

价值就是此贴可以能为广告,敬请大家向版主报告!,现象虽

然也能体现本质但不能代表本质。

误区二:古今论脉之书,多侧重于脉象而忽视诊法。诊法

是诊脉的起点和过程,是根本;脉象是终点和结果,是枝叶。

此即医圣仲景所言“驰竞浮华,不固根本者是也”。古代名医

柯琴亦曾感叹而言:自有《脉经》以来,诸家继起,各以脉名

取胜,泛而不切,漫无指归。夫在诊法取其约,于脉名取其繁。

《岐轩脉法》全面论述脉理、推理方法及操作方法。脉象部分

的阐释只是当作对古人经验的继承。对经验的继承没有脉理贯

穿其中,就像一盘散沙。我们学习脉象,就像是选了一些典型

例题,是脉诊实战前的演习。

误区三:追求从脉象断病症。常常听人赞誉某某名医一按

脉就知病人患有何病,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这其实给很多初

学者一种误导,让人很容易追求从脉象断疾病,实际上诊脉之

根本目的在于诊查病机(气机变化),是为辨证施治服务,而非

为了诊出病人有何不适。病人之不适症状是病机的结果。同一

病机可出现多种病症,而同一种病在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病

机。这也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道理。

当然若能准确把握病机,结合病人年龄、职业、形态、气

色,结合经验是完全有可能较准确地说出病人有何病症的,但

2

绝不是简单的根据脉象。

误区四:中医的核心理论“阴阳”不能准确的贯穿诊脉全

过程。只能是将阴阳与脉象简单的比附,如数为阳,迟为

阴,滑为阳,涩为阴等。《内经》中云:“察色按脉,先辨阴

阳。”“阴阳”理论是诊脉全过程中诊脉手法、推理、分析的指

导思想。而不是得出脉象后对脉象进行简单的阴阳分类。诊脉

过程,失去了“阴阳”理论的指导,也就失去了岐轩脉法古

脉法的灵魂。只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学脉诊自

然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其实我们的中医更象是一种哲学,哲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才会有生命力,所以阴阳哲学必须与诊脉实践紧密结合,脉诊

才会焕发它的活力,阴阳哲学才会变得实实在在。经过《岐轩

脉法》实践证明二者是绝对可以完美的结合的。

误区五:中医理论的基石“气”不能在诊脉过程中当作诊

察对象被把握。在《内经》中“气”字共有三千多处,可想而

知不理解气,怎能读懂《内经》,怎能学会真正的中医脉法。

“气”就象哲学中所言“物质”一样,是个极其抽象的概念。

其实“气”一词包含了“物质”和“运动”的双重概念。李时

珍在谈其诊脉的体会时曾说“非候五脏六腑之部位也,乃候五

脏六腑之气也。”

气在人体的运动方式无非是“升降出入”。《内经》中云:

“升降息则神机化灭;出入绝则气立孤危。”如此人体奥妙的生

3

命尽皆概括于气、阴阳、升降出入之中。《岐轩脉法》巧妙的将

气的运动、十二经脉与脉之阴阳结合,使脉法向前跨出一步更

加切合临床。

误区六:古今医家对脉象之描述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很难统一。所言皆浮,而非一浮;所言皆涩,而非一涩。

若不明于是,必入泥沼,学成难矣。《岐轩脉法》以诊法为根

本,脉

文档评论(0)

聚好信息咨询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公司能够提供如下服务:办公文档整理、试卷、文档转换。

认证主体鹤壁市淇滨区聚好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0611MA40H8BL0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