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从军行.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

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

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

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

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

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

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

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总体感知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应明》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

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

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

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

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

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

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

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

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

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

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

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

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