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从山涧溪边到文人案头:唐宋文人的菖蒲情结
菖蒲本是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山谷中的杂草,至汉代陆续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如同梅兰竹菊一样,拥有了新的精神生命。当它从山涧溪边走出,走向诗词鼎盛的唐宋时代,走进唐宋文人的视野,作为唐宋诗词中特定的文学意象,便被赋予了多元的文化含义。据统计,《全唐诗》中有关菖蒲的描写有56条,在宋代文人的集部文献中,关于菖蒲的资料出现了225条。由此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一、菖蒲的物理属性及民俗意义
(一)菖蒲的定义概念、生长环境及其药理特征的记载
菖蒲,属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中草药材料、观赏花卉,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应用、栽培历史。《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中对其有着详尽的记载:
菖蒲,一名昌阳,一名昌歜,一名尧韭,一名荪。有数种。生于池泽,蒲叶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也,名白菖。生于溪间,蒲叶根瘦,高二、三尺者,水蒲也,名溪荪。生于水石之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余者,石菖蒲也。养以沙石,愈剪愈细,高四、五寸,叶茸如韭者,亦石菖蒲也。又有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置之几案,用供清赏者,钱蒲也。”[1]
其中记载了菖蒲的生长之地,即山涧中、溪水边、泥沼中以及石头之上。
此外,也记录了石菖蒲的药用功能,“服食入药,石蒲为上,余皆不堪。此草新旧相代,冬夏长青。……石菖蒲一寸九节者良,味辛温无毒。开心,补五脏,通窍,明耳目,久服可以乌须发,轻身延年。”[1]其点明了九节菖蒲和石菖蒲具有治病及长寿的功效。
菖蒲的药理特征注定了它的与众不同,尤其当它与我们民族信仰神仙道教思想、追求长生不老的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拥有了不同于其它植物的灵性。
(二)追求长生、求仙问道的灵药---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中国古代有着追求长生不老、求仙问道的传统,从战国开始到先秦两汉时期,神仙思想极为盛行,尤其是秦始皇与汉武帝,追求长生不老到了痴迷的程度。菖蒲在当时被视为一种长生不老的灵药。葛洪《神仙传》卷三有所记载:
汉武上嵩山,登大愚石室,起道宫,使董仲舒东方朔等,斋洁思神。至夜,忽见有仙人,长二尺,耳出头巅,垂下至肩。武帝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疑神也,开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可以服之长生,故来采耳。[2](P109)
石菖蒲的长生不老之说,带着些许浪漫色彩,广泛地进入到了唐宋文人的视野之中。李白的《嵩山采菖蒲者》也有着同样的感触:
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如云烟。
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3](P1877)
李白深受神仙道教思想的影响,也认为服食石菖蒲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南宋诗人陆游也对菖蒲情有独钟,一生写下了大量关于菖蒲的诗歌,其中《菖蒲》也写到了汉武帝与菖蒲的典故。
菖蒲古上药,结根已千年。闻之安期生,采服可成仙。
斯人非世人,两耳长垂肩。松下语未终,竦身上青天。[4](P25317)
再如苏辙,对石菖蒲长生不老的迷信及服食石菖蒲的养生传统同样持有认可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他的《李钧寿花堂并叙》看出来。
石上菖蒲十二节,仙人服之好颜色。根如蟠龙不可得,叶中开花谁复识。
夫子自少读道书,年未五十嗜欲除。河流通天非辘轳,下入金鼎融为珠。
一醉斗酒心自如,鬼物窥觇惊睢盱。菖蒲花开寿之符,白发变黑颜如朱。
它年三茆访君庐,拍手笑我言不虚。[4](P9925-9926)
菖蒲带着昔日帝王渴望长生的心理期盼,辗转到唐宋文人的笔下。他们保留了前人关于菖蒲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迷信,也将这种期盼通过文字传承了下去。由于菖蒲本身是一种药用植物,它在民间风俗中也成了不可或缺的载体。古人认为菖蒲可以祛毒辟邪,将它看作祥瑞的象征。当菖蒲融进我们古老民俗的时候,它便走下了长生的神殿,充满了可爱有趣的人间烟火气。
(三)民间习俗的承载——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为酒。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5]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作浴兰节。
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6]在这一天,由于民间所流传的“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即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人们便在这一天佩戴香草、五色彩绳以及饮用菖蒲酒来辟邪驱除毒气。因此,菖蒲成了端午节的一个祥瑞,人们相信它可以禳毒气,辟邪物。
唐宋时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菖蒲酿成的菖蒲酒也与端午密不可分,它亦成为了民间习俗的承载,成了当时的时令佳醪。甚至在宫廷宴会及达官显贵的桌面上,也出现了菖蒲酒。苏轼《尽元佑三年端午贴子词·皇太后阁之二》诗记录了当时的盛况:“万岁菖蒲酒,千金琥珀杯。年年行乐处,新月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