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中国菖蒲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端午节与中国菖蒲文化

“菖蒲驱恶迎吉庆”,菖蒲于端午节,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菖蒲之应用于端午节,也有着很长的历史,并且花样屡屡翻新,层出不穷。

其重要而常见的几种:一谓悬蒲剑。称之蒲剑,盖因蒲叶形状似剑故名。梁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称菖蒲“叶如剑刀”。既为剑刀,其避邪的意象功能便不言而喻。这是菖蒲在端午节很简单的一种用法。老百姓只需将蒲叶往门厅、床头一挂,或加以小的整饰,利剑便成。锋刃之下,邪虫恶豸自是不敢轻易进屋,古人的心理便有了象征吉瑞的抚慰。某些地区,人们甚至在朱符上写道: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斩魔入地府。(《民国开阳县志》)此可见当地人民对蒲剑的信赖。《燕京岁时记》上说“端五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详,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清嘉录》曰“截蒲为剑,……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这些都是蒲剑于端午广泛流行的写照。

二谓佩蒲人。蒲人者,顾名思义,乃以菖蒲制成人状之谓也。宋朝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带之辟邪”可见,在古人心目中,蒲人和蒲剑一样,都是可以驱恶避邪的吉祥之物。所不同的只是,蒲人的制作工序更为繁复,且蒲剑多用来悬挂,而蒲人多作佩物、簪物。

三谓饮蒲酒。《荆楚岁时记》上说,端午节用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可以“辟瘟气”。凡草皆是药。菖蒲酒作为一种药酒,饮之去毒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不像蒲剑、蒲人,本质上不过是人们内心美好愿望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表达罢了。李时珍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本草纲目》),这便是对菖蒲酒的一种药学上的肯定。端午饮菖蒲酒自唐宋以来就蔚然成风。唐人殷尧藩《端午日》诗云:“不效艾符

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明人曰:“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见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七卷),都反映出端午饮蒲酒的时兴。菖蒲酒的制法及用法各朝各地不尽相同:或仅以蒲根入酒,或配以雄黄,或外敷,或“浑洒床帐间”(《帝京岁时纪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道家将之演绎得尤为有趣。《道藏经·菖蒲传》云:

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

其法,采紧小似鱼鳞者一斤,以水及米泔

浸各一宿,刮去皮切,暴干捣筛,以糯米粥

和匀,更入熟蜜拔和丸如梧子大,稀葛袋

盛,置风处令干。每旦酒饮,任下三十丸。

……一月消食,二月痰除,至五年骨髓充,

颜色泽,白发黑,落齿更生。

可以看到,这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菖蒲酒了——菖蒲制成蒲丸,摇身一变,竟成了绝妙的佐酒之物;也可以看到,在道家的眼里,菖蒲俨然天赐的神草,被他们奉为得以长生不死、得道升仙的仙丹了。这则文字,很是有趣。

此外,还有菖蒲果子、菖蒲浴、菖蒲祭,等等。

作避邪除毒之用的菖蒲,与端午紧紧联系起来,深有其因,并不偶然。首先,古人谓菖蒲于农历五月间成熟,是以又把五月称为“蒲月”,五月用菖蒲正当时。其次,古时,农历五月是民间意义上的恶月,五月五这一天更被认为是“阴气萌作”(《后汉书》)、恶气难止的日子。又《说文解字》曰:“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也。”其中“牾”是“不顺”的意思,可见端午不祥。在当代,某些农村地区还流行着“五月五生子,男孩克父,女孩克母”的说法,这一天的“游百病”等习俗也由此而来。既是恶月、恶日,一心祈求吉祥的纯良百姓少不得便要用“正”来压“邪”。一物降一物,菖蒲本身真实存在的药性以及人们不断赋予它的美好意象,使民

众相信,这种草不一般,它是可以抵御得住恶月里的邪毒之物的。

对于菖蒲药性的记载,古文献中比比皆是。东汉《神农本草经》较早对其进行了阐发,称其“主风寒湿痹,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温肠胃,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按今天的说法,菖蒲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基生,长约40厘米—70厘米,六七月间开淡黄绿色的小花。菖蒲主要以根茎入药,气芳香,味苦微辛,主要成分是一些挥发油,有镇静、促进消化液分泌等功效。它的水浸液对皮肤表面的真菌有抑制作用。古时,还有人把菖蒲捣烂用来治疗痈疽、湿疮等。以此看来,菖蒲的“避邪杀毒”并不完全徒有虚名。古人在岁时节俗上,也表现着他们的智慧。

菖蒲成为古代社会一种流行的物质文化符号,自然离不开、也少不了文人墨客笔下的渲染寄意。与其他许多流行的文化符号一样,有时我们已难以分清到底是文化要素本身的日渐风行引起文人更多的关注,从而带来相关文艺作品繁荣的景观;还是不断涌现的文艺作品促进了文化要素的炙手可热。文化要素与文艺作品,这两者剪不断、理还乱;或许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历史深处一路相互提携着走来,保持互利共生的状态。

菖蒲之咏,照有关说法,在楚辞中就已经大量出现了。《离骚草木疏》考证说,《离骚》里出现率很高的“荪”,即是指菖蒲。假设这种说法正确的

话,那些如“荪桡兮兰旌”“荪壁兮紫坛”的句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赋予了菖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