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明代端午词中的节俗文化阐释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也称“端阳”“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天中”“龙舟节”“解粽节”等。唐宋时,端午这一节日已被文人纳入诗词,《全唐诗》里有二十多首端午诗,《全宋词》中有118首端午词。[1]有明一代,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享乐之风盛行,造就了节日的繁荣局面。明代的节日民俗丰富多彩,一方面激发了词人的创作热情,另一方面为创作提供了素材,加之前代节日文学的经验,均促使明代的节日词创作蔚然成风。端午词是明代节日词的组成部分,笔者通过查阅《全明词》(饶宗颐、张璋,中华书局2004年)和《全明词补编》(周明初、叶晔,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检索出124首端午词。这些端午词反映了明代端午底蕴深厚、形式丰富的民俗活动,富有深广的历史文化意义。
一、由明代端午词看端午节俗的形式
节日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自然性主要体现于节日的岁时选择,社会性主要表现在节日的民俗活动,节俗是节日的构成要素。中华传统节日具有巨大凝聚力、向心力,潜移默化地吸引国人在节日里参与各类民俗活动。词人既是节日生活的实践者、体验者,又是节日生活的记录者、传承者。明代端午词产生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展现了明代多姿多彩的节日场景和民俗活动。
(一)“盘堆角黍”:吃粽子
关于粽子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粽子乃夏至的食物,“夏至节日食粽”;[2](P114)一说粽子源于先民的“龙”图腾祭祀;[3](P221-248)一说粽子起源于民间纪念屈原的活动。[4](P470)粽子源于屈原之说流布甚广,然学界通过考证已否定了这一说法。粽子乃包黍米、稻米而成,且外形有角,故又名角黍、角粽。唐宋时粽子瓤有黍米、稻米、菰米等,“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元稹《表夏十首·其十》),瓤为稻米,犹如白玉;“角黍包金”(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瓤为黍米,好似黄金;菰即茭白草,曾是谷类作物,其种子为菰米,以菰米为瓤的粽子别具特色,“金盘碧粽裹雕菰”(王仲修《宫词》)。到了明代,粽子仍是端午最重要的食品,“盘堆角黍”(朱柔英《满庭芳·令值怀骚》),“解粽共酬佳节”(吴子孝《锦缠道·端午》)。这一时期,水稻的种植较普遍,稻米粽子较常见,“黍包玉粒”(夏言《少年游·壬寅端午柬李蒲汀》)形象地说明词人所食乃稻米粽子。
(二)“酒泛菖蒲”:喝蒲酒
菖蒲可散瘀祛湿、驱蚊解毒,具药理作用;其叶片狭长笔直,形似宝剑,具辟邪寓意;且生机盎然、亭亭玉立,具观赏价值。历代文人雅士多吟咏,李白《嵩山采菖蒲者》云:“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陆游《菖蒲》云:“菖蒲古上药……采服可以仙。”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2](P47)古人相信菖蒲的效用,采摘菖蒲的根状茎,切碎后泡酒,在端午节饮用,“邀倒金樽,细把菖蒲切”(黄玺《醉花阴·今朝正值端阳节》),“酒泛菖蒲香玉碎”(叶小鸾《临江仙·端午》)。端午节与菖蒲酒密不可分,明代端午饮菖蒲酒之风盛行不衰。不单在民间聚会上,在宫廷的端午宴上,菖蒲酒也必不可少,“菖蒲浮碧,衣赐香罗,忆陪宫宴”(刘炳《水龙吟·己巳端午》)。不惟男子,闺中女子在端午佳节也常饮菖蒲酒,“笑语泛蒲觞”(朱柔英《重罍金·沉湘佳节怀荆楚》)。端午宴上,菖蒲酒与粽子相得益彰,“菖蒲角黍,佳节又逢端午”(顾恂《苏武慢·天存请赏榴花》)。
(三)“艾枝悬绿”:挂艾草
农历五月,艾草生长茂盛,且有药用价值。“五月五日,古俗忌为‘恶日’”,[5]于是古人在端午用艾草驱病邪、保康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云:“又钉艾人于门上。”[6](P203)何为艾人?一说艾人是像人形的艾,苏轼曾驳斥艾人之说,从反面反映出这一节俗,“端午日,日未出,以意求艾似人者,辄撷之以灸殊有效。幼时见一书中云尔,忘其为何书也。艾未有真似人者,于明暗间,苟以意命之而已。万法皆妄,无一真者,此何疑焉”。[7](P2349)一说艾人是把艾草捆扎成人形。明人在端午节依照旧俗悬挂艾叶、艾人以驱虫、辟邪,“艾枝悬绿”(刘炳《水龙吟·己巳端午》),“翠艾成人”(韩奕《齐天乐·寿内,时值端阳》),“结艾成人”(郑以伟《齐天乐·端午》)。明人在端午节不仅挂艾草,还佩艾虎。艾虎,指剪艾叶为虎形或在虎形饰物上贴艾叶,或戴或挂以祈求平安。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8](P243)为何要把艾叶与虎形结合呢?古人把虎看作神兽,认为虎可镇邪驱魔,“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9](P368)在古人看来,艾叶加上虎形,辟邪作用加倍。端午众人皆佩艾虎,或悬于发上,“翡翠钗头悬艾虎”(朱柔英《重罍金·沉湘佳节怀荆楚》),或悬于身上,“游人争出,俱悬艾虎”(沈宪英《水龙吟·胥江竞渡》)。明人还把艾虎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