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教学设计.docxVIP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6《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诗歌品韵律,丰富审美体验;

2.品诗中景致,悟诗里情思,培养赏析思维(重点);

3.结合背景,悟陶诗、杜诗里的诗意人生,感受传统文化之醇美(难点)。

教学过程:

预习:1.了解作者基本简介,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分类与平仄要求。

2.熟读诗歌,并结合注释初步疏通诗意。

一、导入:中国诗词美在何处?

生答:画面?音韵?情感?历史?

师板书:音韵、景致、情思、______

如有学生答“意境”:意境是融在景色和情感背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要我们自己品悟,老师可不敢讲。我们思考:意境来源于哪里?景与情。

先读音韵。

二、读诗中音韵

1.我们先来读读“饮酒”,请同学们拿起一支笔,轻轻打起节奏

2.饮酒是一首古体诗,对于格律和平仄要求还没那么高,但近体诗不同,《春望》作为一首五言律诗,要求更严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同学们齐读本诗,看最后一个字的音调,知晓简单平仄规律。

讲解:纠正“见”(没有对错,更喜欢,更有意境)、纠正“不胜簪”(旧读音、平仄)、仄起平收、押韵(古音同韵)

两千多年前,从《诗经》开始,老祖宗们就开始玩“音韵”了。

但如果每首诗都打着一样的节奏去读,好像少了点——意境,究竟怎么读我们还得看看诗歌内容,把诗歌还原成画面和场景。

三、赏诗中景致

请同学们找到诗中的写景句。

饮酒(其五)?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记得上次我们上写作课,每一个场景都要有个底色,那如果给这诗中场景配上底色,你会如何配色?

选两位同学,说说为什么?

2.师:请同学们带着底色品读诗句,发挥想象

①从陶渊明的视角,还原两句诗中的场景(前三组)(提示:可以有人、有景、有色彩、有声音、有感受、有想象)。

②从杜甫的视角,还原两句诗中的场景(后三组)(提示:可以围绕“国破、城春”“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还原)。??

生:1分钟写关键词,3分钟小组完善优化,代表展示

引导评价时注重学生是否加入自己的想象、是否读出眼前的画面、是否有自己的理解

范例:

我于东篱边随意采下几支秋菊,偶然间抬头,看到傍晚时分夕阳的黄晕洒在南山之上,暖融的云雾在山间缭绕,安宁闲适之中,一点倦意袭来。远处飞鸟仿佛也玩得困倦,羽翼驮着夕阳的金黄,雀跃着,呼唤着,结伴回到自己在山中的宁静小窝。

读起来什么感觉?舒不舒服,困不困?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陶诗朴素自然,淡而有味,也只有陶渊明这种不愿随俗浮沉,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此种韵味。

山河依旧,可国都已在战火中残破不堪。昔日长安春日的鸟语花香、烟明柳媚不再,如今只剩乱草丛生,林木幽深。一个“破”字怵目惊心,一个“深”字满目凄然。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喜雀跃,鸣声悦耳。然而感于战败的时局,我看到花开却潸然泪下;怨恨与家人离散,听到鸟鸣而胆战心惊。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以乐景——衬哀情。

同学们也发现了,还原诗中场景,不自觉就带上了情感。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其独特性——以言造象,立象尽意。即用语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传达诗情。

四、品诗里情思

?读作者的情思,咱们不能脱离作者本人。

请同学们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思考,两首诗里藏着一个怀着何种情思的人?

出示背景: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曾在多地做官,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归隐后,他一面读书,一面种地,后来家境愈加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做官,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的征召也被他拒绝,最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1.再读《饮酒(其五)》,其中除了景物,还藏着一个_______之人?

范例:我从“______”一句中看到了一个_____的陶渊明,他……

引导语:

读材料:

陶渊明干什么了?归隐。为何归隐?因为不喜欢做官。为何不喜欢做官?因为东晋乱世,朝廷也一片混乱,甚至黑暗。他选择了?不与其——同流合污。

这是他选择归隐的外部原因。但你说,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以建功立业为荣,他被迫归隐应该郁闷才对,为何从诗里看不出?

读诗:

“结庐”一句:淡泊宁静

“心远”一句:不慕名利

“采菊”两句:悠然闲适

“真意”一句:明悟人生——诗人在入世与出世的纠葛中,在如此闲逸的美景中终于得到了某种感悟——恬淡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想要追求内心的宁静,为谁而活?——自己。

这是他选择归隐的自身原因。

出示背景: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

文档评论(0)

笑笑二年级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术业有专攻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