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唐墓屏风壁画发展研究——以“树下美人”屏风画为例.docVIP

西安地区唐墓屏风壁画发展研究——以“树下美人”屏风画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安地区唐墓屏风壁画发展研究——以“树下美人”屏风画为例

由于屏风制作的特殊性,唐代的屏风画遗迹已经基本消失,所以对于屏风画的主要研究支撑是墓葬壁画。以“树下美人”图像为例,屏风画中绘有“树下美人”题材的墓葬多出现于西安地区,这与地域环境、墓主人身份地位和当时社会流行风尚有很大关系。根据不同时期墓葬中屏风画的排列对比可以发现,西安地区“树下美人”题材在唐代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其中的辅助图像也有不同。根据这一变化,结合墓主人身份地位和唐代社会背景,可知唐代仕女屏风画变化发展的社会意义。

一、“树下美人图”图像考辨

陕西西安地区唐墓屏风画中出现“树下美人”图像的墓葬共七座,根据所绘人物衣着,可将七座墓葬划分为三类:树下古装仕女、树下时装仕女和树下鞍马仕女。

(一)树下古装仕女

李勣墓壁画脱落严重,原有十二屏屏风画,现存六屏。墓室北壁西段与西壁北段皆绘有屏风画,各三幅。北壁西段每幅绘有树下仕女一人,皆着红色交领阔袖衫和白色长裙,头梳堕马髻。燕妃墓现存屏风画十二幅,分别绘于棺床北、西、南墙上。每幅绘一男一女相对而立,男子手捧方盒,衣着肥而宽;女子头梳堕马髻,上身紧窄修身但袖口肥大,下裙宽松。二人着衣均为魏晋“褒衣博带”风格,但人物面部饱满圆润,是唐代典型的绘画风格。

(二)树下时装仕女

武思元墓室西壁绘六幅树下仕女图。侍女上着窄袖短襦,下身着长裙,肩披披帛,身材略为丰满,所绘树木枝叶繁茂。苏瑜墓绘侧身仕女,头梳螺髻,上身着襦,外加披帛,下着长裙,四屏仕女均两两相对而立。节愍太子李重俊墓后墓室棺床南西北壁分别绘有折式屏风画,西壁绘十二幅屏风画,内容均为树下美人。树两侧各立一仕女,两两相对,作交流状。南里王村韦氏墓室西壁绘六屏树下美人图(图1),第一屏仕女身着绿襦黄裙,腰间系一丝带,上身加披帛。身后跟一男侍,手捧方盒;第二屏仕女身着黄襦绿裙,身后跟一侍从,着橙黄色胡服,头梳羊角髻,头部向左扭转;第三屏仕女坐于方形板凳上,着黄襦绿裙,手中怀抱琵琶,身旁绘一男性侍从,头戴方巾,着黄色袍服,作舞蹈状;第四屏仕女上着绿色襦服,下穿橙色长裙,坐于红色方凳,左手放于双腿上,右手持团扇。身后有一着绿袍男侍,拱手站立;第五屏仕女着绿裙,外加橙黄色披帛,双眼看向左手,左手持花。右侧绘一梳羊角髻侍女,身形矮小;第六屏两位人物均面朝向南,仕女于前,手捧琴,着黄襦绿裙。仕女后方绘一男性侍者,着黄色袍服,肩上架一竖箜篌[1]。

以上几座墓葬均处于初唐向盛唐、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已逐渐摆脱前朝旧制,形成了唐代特有的风格体系,屏风画中也很少出现故事情节,多绘贵族仕女的享乐生活,更加印证了这一时期屏风图像的意义已经从对女性的劝诫转向对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再现,寄托了墓主来世的愿望。

(三)树下鞍马仕女

韦慎名墓中屏风画所绘仕女骑于马上,故将其归类为树下鞍马仕女。

屏风画位于墓室西壁,为六扇屏风,其保存状况自北向南依次为:第一屏损毁严重,仅可见一树;第二屏保存较为完好,所绘仕女着男装,头戴黑色幞头,身着棕黄色圆领长袍,腰间系带,骑于马上;第三屏保存较为完好,仕女头梳高髻,身着白色长袍,外披棕色披肩,双手紧拉缰绳[2]。仕女身后树木枝叶繁茂,树干粗壮;第四屏仅存马匹臀部;第五屏仅存局部树叶;第六屏全部脱落,无法辨认。

人物鞍马题材是唐代最流行的绘画题材之一,这种题材之所以出现在韦慎名墓屏风画中,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唐代贵族喜爱骑马,这是其真实生活的写照;二是“鞍马屏障”容易形成视觉冲击;三是由于韦慎名所处时期与唐代画马名家曹霸成名时期相同,与时代风尚和墓主个人喜好有关。

二、西安地区“树下美人图”出现成因

树下人物屏风画在各地都有发现,但“树下美人图”大多出现在西安地区的唐墓屏风画中,主要原因有三:

(一)墓主身份

赵超在《“树下老人”与唐代的屏风式墓中壁画》一文中提出,太原地区与西安地区屏风式图像题材的差异源于墓主人身份的区别。西安地区的墓葬大多为唐代皇室成员及达官贵族墓葬,其礼仪制度也明确体现在墓葬壁画中。贵族对“美人”图像的偏爱使得这一地区墓葬中频繁出现以“树下美人”为主题的屏风画。同时,美人屏风也可满足主人“美人环绕”的审美需求。

(二)地方流行观念

由壁画内容可以看出,在以太原为首的山西地区流行儒家文化思想。如山西太原金胜村墓葬壁画中发现的诸多“树下人物”题材屏风画,大多是忠臣孝子题材。陕西地区由于繁华享乐的社会氛围,其屏风画更具生活气息。此外,还受“魏晋遗风”影响,故这一地区所发现的树下人物多为列女题材或纯粹具备观赏性的女性形象。即使有部分“树下老人图”出现,也多是反映墓主个人喜好,展现其高士形象。如西安东郊发现的唐代苏思勖墓,墓室西壁所绘六幅人物屏风画,每幅均绘有一人一树,树下人物皆着袍服,形象相近,仅动势不同,意在刻画墓主人的高士形象。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