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银饰审美与工笔画表现技法研究
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是指以表现特定的少数民族人物及其所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背景为画面主题,反映出画家所追寻的朴实、原始等审美情趣和艺术理念的工笔画作品。民族服饰是各民族之间产生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这一题材的绘画作品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工笔画在艺术语言上独有的精致细腻、严谨写实的造型手段,为表达绚丽而多彩的民族服饰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土壤。金银饰品是少数民族服饰中一个重要元素,在创作过程中工笔画家在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性及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反复尝试,最终确定出具体的表现形式和绘画技法,从而为整体画面找到适合自身的艺术语言。
银饰;少数民族题材;工笔画表现技法;银饰的表现方法
银饰作为民族服饰最为精美别致的标志性符号,在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工笔画作品里闪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西部美术的日益繁荣,少数民族题材已经成为绘画艺术舞台上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20世纪40年代吴作人、董希文、赵望云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西北之行开始了这一题材的最初探索;20世纪50到60年代,黄胄先生以西部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创作出大量反映民族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自此之后,表现民族风情几乎成为整个20世纪民族绘画题材的主要倾向[1]。
民族服饰是反映民族风情的最主要标志之一,通过画家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绘画创作中。例如:叶浅予先生的作品《夏河装》(1963年创作)、《于阗装》(1979年创作)和李昂的《苗女》等作品都真实地表现出画家对于民族服饰强烈的创作热情。
2009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入选展览的中国画作品一共有516幅,其中少数民族题材的画作包括金奖作品孙震生的《回信》、银奖作品卢冰、赵进武、陈芳桂的《雪域天使—门巴将军李素芝在牧区》以及刘泉义的作品《黔岭朝雾》、郐振明的作品《叨羊》、郑美秋的作品《扎西德勒》、南海岩的作品《曙光》、周荣生的作品《辉腾锡勒》、张志平的作品《傣家年年喜事多》、李强的作品《芦笙﹒芦笙》等共计50多幅,占所有中国画入选作品的10%左右。由此可见,少数民族风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艺术家乐此不疲的创作源泉。民族服饰中璀璨的银饰作为反映民俗风情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画家的手中淡染浓涂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银饰综述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佩戴、使用银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几乎每个少数民族的女性,都有一件银饰品。银饰种类繁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少数民族财富的象征,因此它也成为最贴近当地人民生活的一种银制工艺品。这些饰品包括:戒指、耳环、手镯、项圈、银锁以及民族地区所特有的各种腰饰、头饰和刀鞘匕首上的装饰等。通过不同的纹饰反映出各民族追求吉祥、幸福、丰收、光明、和谐的美好愿望。例如清代云南省哈尼族的鱼鸟纹扣饰(见图1)、布朗族的蛇形臂钏(见图2)都是制作细腻,拥有本民族独特造型语言的银饰精品。
在传统的银饰工艺中,少数民族地区的银饰制作基本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加工完成。工匠们将熔炼过的白银经过压刻、镂雕等工艺,将纹饰精美的饰品初步加工出来,然后进一步焊接、编织成型。由于各民族间的银饰有着不同的纹样要求,因此在制作的过程中存在加工程序、白银含量和步骤上的区分。
在我国苗族、藏族、哈尼族、布朗族、布依族、彝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佩戴银饰的习惯(见图3和图4)。其中尤以苗族、藏族的银饰种类最为丰富。
二、少数民族银饰的特点(以苗族为例)
苗族佩戴银饰的传统由来已久,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解放前苗族地区没有电镀工艺,所以之前的苗族银饰尽管银的含量据当地的老工匠说只有50%~70%,但是比起现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不含银的白铜制品“苗银”,其制作工艺的水平和银的质地含量都要好很多。
苗族银饰的纹样大体可分为写实和写意两大类。写实类的饰品造型以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例如飞鸟、蝴蝶、鱼等为主要造型,通过镂空浮雕或是线形雕刻的手法活灵活现的反映出当地的民间习俗和宗教情结。写意类饰品通常是将动植物造型进行简化或是借用它们较为独特的部分,然后经过夸张变形,形成丰富而概括的艺术造型语言。这些镂刻在挂链、银牌、头箍、项圈上的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苗族的生态环境特征,与当地民众所处的地域性息息相关。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象征,这些文化象征或是来源于民间神话故事,或是与民族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特征也同样反映在苗族银饰的纹样形式上。例如苗族妇女的银泡衣,传说是龙女教授制作的,把自己装扮成龙之同类,不仅可以降恶除妖,还可祈求风调雨顺,以保太平盛世[4]。
三、苗族银饰与工笔画
如此丰富的银饰和民俗吸引了无数工笔画家探寻民族美的目光。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