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蹀躞带到爱马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蹀躞带到爱马仕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腰带日常而普通。因为主要与裤子有关,所以它也被称为裤腰带或裤带,如英语中Tightenone′sbelt就与汉语“勒紧裤腰带”的意思一致。在古代中国,人们多用“峨冠博带”“蟒袍玉带”等来形容有一定身份的人的服饰,而“缙绅”“鲜卑”等腰带衍生出来的名词则成为特定阶层和族群的专属称谓。在古代西方,腰带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圣经·旧约》中就有“给亚纶和他儿子束上腰带,包上裹头巾,他们就凭永远的定例得了祭司的职任”的记载。对此,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黄金贵教授认为:“腰带是古人身上最重要的带饰,富有礼仪作用和实际价值,可以约束宽衣大袍,悬挂一些礼仪饰物。”

从起源上看,腰带很可能与服饰同时诞生。对于人们来说,最简易的穿衣方式莫过于以布缠身,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圣雄”甘地留给人们的印象。《旧唐书》中说婆利国(今文莱)人“以幅布以缠腰”,天竺国(今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人也“衣服以幅布蔽身”。随着服饰日益复杂多样,人们对扣结的需求不断增加,腰带便产生了。最初,藤条、树皮或草绳都担任过腰带的角色,后来由于技术水平和材质使用的差异,东西方的国家发展出形制、规格、造型和风格等不尽相同的腰带。在东方,中国的“金带”通过中央王朝给赐的方式旅行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西方,古埃及的“贝壳腰带”跨越地中海,向北旅行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地区,并在一路改良中来到欧洲中北部。19世纪中期,手工皮草业在欧洲国家复兴,伴随西方服饰文化的传播和扩张,现今人们熟悉的爱马仕、路易威登、万宝龙等奢侈品品牌腰带旅行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中国传统服饰为上衣下裳,整套衣服上下一体,所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这样的服饰必须于腰间束上腰带才算穿戴整齐。古代腰带有大带和革带之分,考古学家孙机先生在《中国古舆服论丛》一书中说,大带又名“绅带”,用丝织而成,“虽然比较华美,却不适悬荷重物”。古代服饰的口袋设计不足,随身携带物品除了放在袖兜,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挂在腰间。为此,一种比绅带更结实、更承重的腰带出现了,这就是革带。东汉学者注释《礼记》时说“凡佩系于革带”,有了皮革制作的腰带,玉佩甚至刀剑都可以悬挂腰间了。

单从腰带的材质看,农耕民族可能先使用葛、麻、丝绸等编织的腰带,而游牧民族则先使用皮革裁剪的腰带。史料记载,革带最早在我国北方地区使用。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让更为先进的革带跨过草原向南方旅行。《淮南子》中记载“赵武灵王贝带……而朝”,东汉高诱对此注释说:“赵武灵王出春秋后,以大贝饰带,胡服。”所谓“贝带”,就是将贝壳作为装饰品镶嵌在腰带上。考古学家左骏先生在《浅谈“贝带”》一文中认为,赵武灵王的“贝带”为北方草原文化风格,材质应当为皮革。除了自己使用,赵武灵王还将革带赐予他人,进而推动了革带在中原地区的旅行速度。《战国策》中记载:“(赵武灵王)遂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

与柔软的编织带不同,皮质的宽大革带较难系扎,所以最早的革带都将两端裁得很细以方便系紧。随着扣结技术的发展,革带演变出了带钩,样子越来越接近我们今天使用的皮带。带钩在古文献中名称颇多,如“鲜卑”“师比”“犀毗”“胥纰”“私纰头”等。这些具有浓烈草原风味的名字告诉我们,腰带带钩的产生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密切。唐代颜师古在注疏《汉书·匈奴传》时就说:“犀毗,胡带之钩业,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或许正是革带的“胡人”基因,导致它的地位要低于大带。根据《礼记》中的相关记载,古时天子、诸侯、大夫使用素带,士使用练带,只有布衣和庶民才使用革带。《中华古今注》中也说:“盖古革带也,自三代以来,降至秦汉,皆庶人服之。”

孙机先生研究认为,从目前出土的先秦革带看,匈奴和东胡在革带尤其是带钩的发展改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北狄、匈奴以及塞种、斯基泰等族之装饰腰带的作法相同,他们的腰带之形制在许多方面亦应互相接近”。伴随着人们使用腰带的频繁,一种名为蹀躞(diéxiè)带(简称蹀躞)的腰带也从北方向南方旅行,成为唐宋时期时尚圈人士追捧的对象。

所谓“蹀躞”,就是在革带上垂下来的系物之带。革带与腰平行,为了悬挂更多物件,人们在革带上装上銙,即挂钩。銙上附环,环上再系蹀躞。这样与腰垂直的蹀躞上就可以悬挂更多的东西。关于蹀躞的来历,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戴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鞧根,即今之带銙也。”

蹀躞的出现,方便人们携带更多的随身物品,也能全面展示个人喜好和财富积累,成为彰显个性和表现自我的最好平台,这一功能也让革带的地位得到提高。唐代文学家李肇在《唐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