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筝乐文学性发展考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元明清筝乐文学性发展考究

一、唐代筝乐与诗歌

隋唐时期华夏是大一统的局面,隋朝时间段,所以文化繁荣期主要集中在唐。初唐经济政治发展,社会文化生活较开放。科举制度让许多文人志士进入了上层社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等级制度的面貌。在这一时期,筝乐也以雅乐的形式出现,形成了一片雅俗共赏的面貌,使其艺术内涵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一)筝乐器的广泛使用

由于唐代时期的思想开放,出现了很多种类型的乐器筝,如十二弦额杂乐筝、轧筝、卧筝等等。筝乐参与在雅乐、宫廷燕乐、文人宴集、文人自弹自赏等形式中,如孟浩然《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中写到他的朋友辛大: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筝。

筝乐的演奏方式有独奏和合奏,并且这一乐器还被用来对外交流时的工具,如与朝鲜、日本文化往来,彼此之间赠送乐器作为礼物,很有深远的意义。这些筝后来也成为他们本国家的民族乐器。如今天朝鲜的伽倻琴,日本的十三弦筝、十七弦筝。

(二)乐器品种和形制多样化

所有的乐器的外形都是服从发音的演奏的需要而设计的。顾恺之《筝赋》描绘的“华文素质,烂巍波成……良工加妙,轻缛璘彬。玄漆缄响,庆云被身。”大多乐器的装饰都用在宫廷音乐所用的乐器身上,很少看到有民间乐器进行华丽装饰。

(三)唐代筝人和筝曲

唐代擅长弹琴者被称为搊弹家,比如被称为“开元宫中第一筝手”的薛琼琼;晚唐时期的李周,自幼学习音乐,最善十三弦筝。经常进宫演奏,收到皇帝赏赐。

唐代筝曲大多是教坊大曲,使用多种乐器合奏,最多演奏的就是那首《霓裳羽衣曲》。还有《升天行》,东晋时期写的《秋风曲》,《潇湘送神曲》、《冥音录》等,其中《广陵散》为著名琴曲,今存;《行路难》为乐府的“杂曲歌辞”;《上江虹》,根据万树《词律》,即《满江红》原名。

二、宋代筝乐

宋代时期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小商品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以民间音乐为主的通俗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一)宫廷与民间

宋代时期宫廷文艺活动并不局限于教坊艺人,还经常招纳民间的一些艺术表演,其中有筝乐。民间艺人进宫演出,促进了民间艺术水平的提高。宋代的城市中,尤其是北宋的汴梁和南宋的杭州,十分繁荣,民俗文艺演出在“勾栏、瓦舍”中进行演奏,并且伴随着一些其他的表演形式,如词唱、唱赚、诸宫调等等,器乐在这一时期也往前发展,筝在通俗音乐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筝乐在宋代诗词中的吟诵

宋代人对于筝的咏诵不如唐代人充分,虽然筝乐的普及很广,但与唐诗比较,关注度不如唐人。

各个时代都存在这种理念,筝乐秉性是雅俗共赏,既能表现文人的高尚情操,也能表达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里的“俗”就是“通俗”之意。苏轼诗《听贤师定慧琴》: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盏中雉登木。门前剥啄谁扣门。山僧未闲君勿瞋。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

晏殊之子晏几道的《蝶恋花》:碧草池塘春又晚,小叶风娇,尚学娥妆浅。双燕来时还念远,珠帘绣户杨花满。绿柱频移弦易断,细看秦筝,正似人情短。一曲啼乌心绪乱,红颜暗与流年换。

诗词的下阕以筝拟人,表达思念的感情。欧阳修《刘一词》中涉及筝不多,只有一首【生查子·弹筝】:含羞整翠寰,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娇云容易云,梦断知何处。沈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诗歌描写筝乐演奏时的优美场景,最后点题点出音乐的内涵。

苏轼晚年离开官场之后所作,《东坡词》中还有一首名作【江城子·钱塘江上】:凤皇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苏轼对筝乐的态度,进一步证明了筝乐雅俗共赏的文化特征。

三、辽金元筝乐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引进,是几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有一些与筝乐的历史记载。

(一)辽代

辽代比较重视筝乐的发展,在一些庆典仪式上,有筝乐的独奏。

辽道宗皇后萧观音善弹筝与琵琶,她作了十首《回心院》词,其中一首: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

(二)元代筝乐

元代仪式中乐队都有筝,筝人数量也不少。《元史·礼乐志》中记载宫廷乐队有近上千人,大量使用筝和筝类的另一品种——蓁: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而蒙古筝的特征是十四弦。

据陶宗仪《说郛》引宋孟珙《蒙鞑备录》:“燕聚舞乐: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皆率十七八美女,极慧洁。多以十四弦筝弹大宫乐。四拍子为节,甚低。其舞甚异。”

从上面的诗词可以看出,元代既运用了十四弦筝,还表演出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音乐舞蹈。

元代时期出现了新的体裁——曲,即散曲和杂剧。由于它北方音乐为基础,又被称为北曲。散曲和杂剧都是以演唱为主的艺术,伴奏乐器以弦乐器为主,其中包括琵琶、胡琴、筝等。所以,带有筝乐的音乐作品就很多。

元代诗人杨维桢《白翎雀》诗中这样说的: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