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辽西古代文学特征论
辽西文化是辽宁地域文化乃至东北地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有着深远的历史、厚重的积淀和鲜明的特征。其特征可概括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少数民族文化特质凸显;多经济类型与文化熔炉。
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和历史走向,催生和承载了同样深具特色的地方文学。多年来,学界包括地方文学研究的学者,并未充分认识到辽西文学的价值,对其尚缺系统的研究。因此,在地域文化视域下对辽西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进行学术梳理,不仅能够改变人们对辽西文学价值的认知,对于我们观察和解析地域文化的构成、文化蕴涵和精神特质,同样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独特的辽西地域文化形态
文化研究中的辽西,即当代学者所论定的“燕山山地以北、西拉木伦河以南,医巫闾山以西和七老图山以东的区域。”[1]
辽西是人类早期活动的区域之一,这里曾发出照亮中华大地的第一道文明曙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誉为中国北方上古时代文明中心的红山文化,“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2]。红山文化和它的母体“辽河流域”,是东北地区汉文化的发源地,“这是历经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的淘汰、选择,优胜劣衰,反复融汇,而积淀于西辽河与大辽河流域,最终汇聚于凌源牛河梁地区,迸发出的文明之光,为关东文化的形成揭开了序幕”[3]101。
远古与上古时代的辽西文化具有显著的早发性特征,不但在东北地区居于领先地位,其先进性在较长历史时期内明显超越辽南、辽东和辽北地区,较之辉煌灿烂的中原古文化,辽西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也毫不逊色,它“同华北平原联系与交流密切,故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最早吸取了中原农耕部落的较先进文化因素,且与中原文化发达地区保持相近发展水平,有时甚至领先一步。辽西地区较早出现的龙文化、玉文化和与此相关的巫文化,便是鲜明的标志”[4]。同样重要的是,融入中原文化因素和草原民族文化特点的辽西青铜器,将东北地区带入了标志着人类文化早期辉煌的青铜时代。
辽西的发展史,是一部汉人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这里既是诸多民族的起源地,也是中原汉族与北方东胡族系、东北肃慎族系、秽貊族系等迁徙驻足或长期聚居的重要地区。起源于辽西或在辽西迁徙流转或长期生活的民族主要有近20个。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辽西成为少数民族异常活跃的舞台,他们在这里生息、争夺、迁徙,在创造本族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文化板块的结构,改变着其中的文化元素,使辽西成为少数民族特质不断凸显的文化区域。对辽西文化形态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
乌桓与鲜卑皆属东胡族系,原居大兴安岭南端[5]349。汉代初年后,乌桓逐渐南迁至老哈河流域乃至辽西腹地。同时,鲜卑一部也渐次迁入辽西。自汉初到慕容鲜卑及鲜卑化的汉人所建立的“三燕”灭亡止,乌桓,特别是鲜卑人在发展自身文化、不断汉化的过程中,为辽西地域注入了更多的非汉文化元素,形成了骑射文化对农耕文化的冲击,进而创造了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三燕”文明。
契丹是源于鲜卑宇文部的草原游牧民族[5]240。公元4世纪末,契丹人已进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公元5世纪,为避柔然人之扰,部分契丹人入驻白狼水(今大凌河)以东地区,并逐渐进入辽西腹地。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壮大,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在龙化州(今内蒙古赤峰地区)正式建立契丹政权。后以辽西为中心,以东北为基地,几度征伐,契丹占领了北部中国,境内多民族共同生活,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契丹-辽文化。需要提及的是,契丹-辽文化受汉文化影响最大,其次是渤海文化。这一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较之鲜卑文化等,更大程度地实现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混融和合,进一步改变了地域文化的特质。
蒙古族原居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大兴安岭山林地带。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落后,开始四处征伐。1214年,蒙古札剌亦儿部首领、左手万户木华黎率军队南下,于次年控制了辽西地区。经元、明、清三代的发展,辽西的西北部逐渐成为喀喇沁、兀良哈、土默特、蒙郭勒津、科尔沁部等蒙古人游牧和居住的区域。清初,设立蒙古东三盟,即哲里木盟、伊克盟、卓索图盟,其中“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土默特两部共5旗399佐,是东三盟中人口密度最大的一盟”[5]1411。蒙古族人长期与汉、满、朝鲜、锡伯等民族杂居,在将蒙古族文化因子不断注入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在文化融合中丰富和发展着自身的文化。
在地理条件的复杂性、民族构成的多样性和民族迁移的频繁性等因素的影响下,辽西的经济类型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历史上多种经济类型并存,农耕经济、渔猎经济、游牧经济三大类型无一缺失,且不断渗透,互相影响。由于辽西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又是东北与中原的接壤带,农耕经济曾一度是该区域的重要经济类型。北纬38°~45°,西起日本海西岸,东至东欧匈牙利平原,被誉为地球的“绿色飘带”,自古就是游牧民族自由驰骋的天地。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