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文言文虚词破译四法附常见文言文虚词 .pdfVIP

2024年高考文言文虚词破译四法附常见文言文虚词 .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年高考文言文虚词破译四法附常见文言文虚词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2013年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

射我立尽/今以钟磬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

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

“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

然,两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

代入法

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

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

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

除该项。

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

案。

再看正确项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

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七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

“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

此答案不言自明。

3

切入法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

“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

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

“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B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4

语境推断法

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

矣。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

“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

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

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靖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

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

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

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

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常见文言文虚词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鳗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气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

什么”、“什么原因乙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

文档评论(0)

鼎天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1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