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docVIP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

导师肖老师的示范课

一、直接导入,检测字词

师:这堂课教的题目知道吗?读读看。

生齐读:植树的牧羊人

师:大家想一想,写的是什么?对,写的是牧羊人在高原上植树。那么好,文章看过的同学举手。都看过了,接下来我得考你们,确定你是否看得认真。还愿意把手再举起来的同学请举手。就你啦,拿笔到前面来,老师有几个词让你听写,下面的同学把书合上。

生:上到黑板前。(一名学生)

师:这篇课文里面,有好几个词,下面都作了注解,提问如下:

第一个,这个高原是没有水的,课文中有两个字形容没有水,是哪两个字?

第二个,这个高原呀,是一个不长庄稼的地方,课文当中有一个成语,说这个地方是不长任何庄稼,请你写出来。

第三个,形容建筑物倒塌的两个字。

第四个词语,有的时候老人会在这个高原上散步,课文中不用“散步”二字,用了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方言词,你知道是哪两个字吗?这个词知道的人不多了。

最后,老人在高原上种了一棵树,叫做山毛榉,“榉”字你会写吗?

师评价:(望向黑板)这个女同学还真不错,再考你一个,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写出作者的名字。

师评价:哦,她忘了作者的名字。不着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个女孩子还真的可以。大家马上打开课本,这几个词语是不是都写对了。第一,这个地方没有水?用了哪两个字?

生:干涸。

师:这个词一定要读准,不能读成——

生:干固。

师:建筑物倒塌,很多同学不会写,(注解)下面有没有找到?

生:坍塌

师:好好看看这两字怎样写?坍塌,请徒手在桌面上写写看看。

生:(徒手书空“坍塌”二字。)

师:第三个词语,不长庄稼的地方,这个成语叫做什么?

生:不毛之地。

师:结果,他在这个不毛之地上,种出一棵树,叫做——

生:“山毛榉”。

师:木字旁,一个举字。老人一开心,就在这个长满树的地方散步,叫做——

生:溜达

师:再看看作者——

生(读):让·乔诺

师小结方法:同学们,我们读书的第一步,一定要把这篇文章中不会写的字,不会读的字,都认准了,写准了,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个人悟课】字词教学设计环节,蕴含师者之“匠心”:既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完成字词的教学。且把字词放到“文本情境”中去学习,看似教师“浅浅”引导,实则是贴着文本的内容,无形中用“串起字词”的方式,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真可谓“一箭三雕”,水到渠成也。这样,学生的字词积累就扎根于“文本的土壤”上,相信以后在“言语的运用”中,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来。

?二、默读训练,圈点勾画

师:为了帮助我们大家读懂这篇文章,编者交给我们读书的方法,你有没有找到?这篇文章该怎么学习?大家知道在什么地方找吗?

生:预习

师:好你来读。

生:(朗读预习提示)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

师:在你们自己读的时候,注意到这句话的同学举手。

生:(举手)

师:有这么多同学举手了,好,手放下。《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的学习方法,编者已给了我们,希望我们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来,四个字,然后再“圈点勾画”。这篇文章我们要“默读”,默读就是默默地读,不指读,不回读,速度还要保证。然后你还要“圈点勾画”出你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

师:好,我们再想想看,文章写了“我”和老人几次在高原上见面?

生:三次

师:看看,哪一次见面(写的)字数最少?

生:第三次

师:也就是第几页?

生:74页

师:也就是倒数三个段落。

师:因为字数少,我们就拿“这一次”作一个默读训练。默读这三段,一遍默读,一遍用笔做出圈点勾画,开始。

(生默读圈点勾画,时间1分钟)

师:有画出来的同学举手。来,这位同学。

生1:第十九自然段的第一句。

师:嗯,读读看。

生1(读):“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师:这句话也画出来的同学举手。(生举手)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读,预备齐——

生齐读: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师:你能给那些没有画出这句话的同学,解释一下,你为什么画出这句话?

生1:这里具体说出了它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的时间。

师:大家说说有没有道理?

生齐答:有

师:既然是写三次见面,什么时候?在哪见面?哪个句子把它引出来的,这个要画出来。好,把这句话画出来,这句交代了第三次见面的时间,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旁批“行文思路”。请坐。

师:好,继续。跟老师说,老师我又画出了哪一句?

生2:(十九自然段)(读)“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师:同学们也画出来的举手。(生举手)好,你再来说一说,为什么要把这句话给画出来?

文档评论(0)

qing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